第三十二卷第十二期 100年12月1日發刊
長庚醫院35週年院慶專刊
讓人感動與難忘的笑容∼不私無悔的投入社區健康營造
◎雲林長庚新陳代謝科衛教師 吳璧君◎雲林、嘉義長庚新代科主治醫師 黃瑞助審閱◎雲林長庚醫院院長 黃東榮審閱 
「社區健康營造」這個願景,是長庚體系新陳代謝科深埋內心已久的理想。只是萬萬沒有想到,這理想的種子能在雲林長庚落成後萌芽,讓我們有機會來全力協助台塑集團及長庚體系,去實踐企業社會責任。
從企盼到不安
台塑集團於西元1991年在雲林縣麥寮鄉建立屬於台灣人自己的石化重鎮-六輕。在這個隱然海上的長城王國藍圖內,不僅有工廠、學校及醫院,甚至有觀光、造鎮及好多好多的夢想。隨著時間流逝,20年過去,在這塊鄉民珍愛的土地上,雄偉的不夜城-六輕廠區,帶來了許多工作機會,更聚集了人氣;時空推移,種種因素卻也讓許多原有的夢想擦肩而過。過高的期待容易帶來額外的失望,部分媒體的搧風點火帶動居民不安的情緒,甚至嚴重誤解台塑六輕持續的付出與努力,帶來對立與衝突。
從被動到主動
再多的辯駁都是枉然。雲林長庚分院於2009年底,在各界殷殷期盼下歡喜落成。地方民眾卻反應冷淡,過長的等待與期望的落差,讓他們不信任醫院軟硬體的品質,連到了醫院都以先入為主的印象雞蛋裡挑骨頭,似乎偌大的醫院還會吹起秋風、掃動落葉。
蕭瑟的氛圍讓部分優秀的醫護人員陸續去職,更加重人才羅致的困難,也苦了黃東榮院長率領殷殷苦幹卻還要成為眾矢之的優秀醫護團隊。醫者父母心,想到雲林沿海醫療資源貧瘠讓人使命感不禁油然而生,在年嘉義長庚新陳代謝科前後何正主任與彭雲杏主任的全力支持下進駐支援,衛教師團隊默默耕耘、全心投入實踐社區健康營造的願景。
第一場社區健康講座活動在3月,一個不受信任的環境中展開。剛開始僅衛教師一人與既有的地方關懷據點配合,貼近民眾、提供血糖、血壓測量及糖尿病相關課程宣導。雖然一開始活動只有20∼30人參與,活潑生動的衛教互動與親切貼心的關懷問候,使地方民眾漸生好感,開始理解和感受雲林長庚的存在和誠意。緊接而來的是加開交通車及增加門診、檢查診的要求,具體呈現居民的期待和肯定,也加速發酵了各專科長期義診的正向回饋。
從白色巨塔到社區
德不孤、必有鄰:六輕長期以來規劃的社區健康促進計劃在2010年展開。更多的資源及研議已久社區的活動在大規模台西、麥寮鄉民全面體檢後水到渠成,次第展開,具體展現台塑企業對這土地和人民的關懷。積極動員長庚各部門、長庚技術學院及六輕麥寮管理處人力的後續電訪關懷,更實實在在讓各界感受到誠意。雲林長庚的投入不再孤單,台塑高層,長庚各院區及嘉長前後許文蔚院長與蔡熒煌院長的鼎力支持,結合長庚科技大學護理學院陳美燕院長帶領的師生實地投入,促成全面性關懷計畫質量的提升。社區健康講座自此升級為「社區健康促進活動」。每次的活動除健康參數的測量、保健常識講座外,更有醫護衛教團隊與技術學院學生帶領居民跳健康操。這樣的真誠、這樣的活潑漸漸溫暖軟化地方民眾冷漠的心。
血壓血糖篩檢與骨鬆保健評估
還記得到許多村莊的第一次活動,都感受深刻。不管事前如何詳盡與地方人士聯絡,到了當場,不是不得其門而入(沒人開門)、就是相應不理(繼續他們的麻將活動)、或是參與民眾小貓兩三隻。醫護團隊與學院學生必須自己擺設桌椅用品且主動招攬民眾,這是長期窩在醫院工作的我們很少有的被拒絕體驗。隨著活動持續運轉,醫護團隊熱情親切的衛教、學生們細心測量與耐心探訪,點燃參與民眾的活力,也吸引圍觀民眾停下手邊工作、竊竊私語以至開口探詢下次到訪時間。活動末了的高潮有獎徵答與健康操更是大獲好評。往往民眾一開始的害羞靦腆,經學生們熱情鼓動,隨音樂開始擺動不靈活的身軀。參與的醫師也感受驚奇:原來貼近民眾可以這麼和諧,而民眾真誠的笑容是如此燦爛,白色巨塔外的世界竟是如此溫暖寬廣。活動結束,氣喘吁吁的民眾熱切稱讚雲林長庚的用心,冷漠無助的眼神也轉為熱切期盼下次活動的到來,同時主動傳授經驗、幫忙收拾用品。欣喜的是從第二次的活動開始,現場就有預先架設好的桌椅物品、還有主動聯絡的廣播與等待的民眾。
真誠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在地居民的健康管家
隨著到院門診人數的增加,在醫院常常聽到老人家熱情叫我「阿君仔∼我上次在某某社區遇到你,你有教我們,我們都有在做!」。意外之餘總有股暖流不斷的流入心房,長時間的辛勤投入都有了回報。雲林長庚的衛教工作一直讓人引以為傲,預防醫學的收穫對我而言比臨床醫學更有意義。透過實踐社區健康營造的願景,貼近民眾的心靈收穫遠大於心力的辛勞付出。走出白色巨塔的天空,很真、很直接、很溫暖。
我們的真心他們感受到了,回饋給我們的燦爛的笑容就是答案。 
         
 
封面故事
大腸癌的防治概說
大腸鏡在大腸癌篩檢的角色
微創腹腔鏡大腸手術
化學治療在大腸直腸癌治療的角色
新聞紀要
桃園長庚追思王創辦人永慶先生紀念音樂會紀實
「100年全國志願服務管理者專業訓練」圓滿成功
我心肝、您寶貝,讓愛無限延∼器官捐贈邀您共同響應
基隆長庚榮獲「節約能源績優傑出獎」
特別報導
不斷進步,持續成長,體現長庚核心價值∼長庚體系35有感
待病猶親,視院如家∼我與長庚35年
海納百川,登峰造極∼長庚35邁向世界級頂尖醫療中心的期許
長庚紀念醫院創設35年感言
服務人群,邁向頂尖∼ 期許長庚另一個35週年
穩固根基,蓄勢再發∼祝長庚35生日快樂
同舟共濟,止於至善∼期勉長庚35後好要更好
深耕台灣,醫援國際∼恭賀長庚35週年
心靈點滴
我的護理工作∼從萌芽到茁壯
養生文化村報導
愛與追思
大學專欄
悲喜交集的遺憾∼緬懷老友,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史坦曼
病人安全
居家廢棄藥物回收∼「藥」落實
醫療與社會
醫療、社會與長庚醫訊
醫療與社會:來自教學上的省思
藥師∼偏遠地區義診服務不可或缺的身影
讓人感動與難忘的笑容∼不私無悔的投入社區健康營造
社區保健到鄉里 長庚用心照顧您
讓愛出走∼雲林長庚醫院鄰近鄉鎮義診紀實
建國百年 圓百名孩童小小的夢與白色巨塔的愛相逢
嘉義長庚醫院公托學童義診感想
增刊目錄
反菸拒檳,為健康而戰!三對三星光鬥牛賽
右手與我鍾愛一生 我與長庚結緣情亦深
民眾注意:超級細菌MRSA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