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紀念醫院創設35年感言 |
 |
◎長庚醫院行政中心主任 龔文華 |
 |
 |
 |
西元19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國民所得快速增加,國人對於醫療品質和醫療服務量的需求十分殷切,但是醫療資源的增加卻遠遠落後,無法滿足需求。當時台灣不僅醫療資源不足,而且缺乏大型教學醫院,沒有醫師訓練制度與訓練場所,優秀的醫學系畢業生不是自行開業就是出國留學在國外執業。王創辦人兄弟切身感受醫療對國人健康之迫切需要,捐贈資金設立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以服務、教學與研究為任務,以成為世界第一流的教學醫院為目標,希望能夠提供大量而且優質的醫療服務,帶動醫療發展,滿足國人的醫療需求。 醫院開辦之後,創辦人非常重視醫療事業之經營,親自帶領醫師與行政主管檢討醫院營運問題,引進企業管理概念與經驗,突破醫院經營管理的困難,建立醫務管理制度,建置醫院組織運作系統,創設住院醫師訓練制度和鼓勵醫學研究之制度,大量培訓優秀的醫務人員,並且開創種種以病人為中心的醫事服務制度,消除病人就醫障礙,在全院同仁的共同努力之下,高明的醫術加上方便快捷又親切的服務,建立物美價廉的口碑,深獲民眾的信賴,也創造傑出的經營績效。因而帶動國內許多大企業陸續效法興辦財團法人醫院;激勵公立醫院體系改革,改善經營體制提高效率;其他民營醫院也積極追求績效,擴張規模。於是國內的醫療業蓬勃發展,醫療供給量快速增加,到2000年,國內醫療供給量已達到接近供需平衡的程度。如今,台灣平均每萬人的病床數達到床,平均每萬人的醫師人數達到24人,民眾就醫的可近性居全球之冠,國人的醫療福祉也獲評為全世界最優。過去三十多年,台灣醫療體系的變革與制度創新,本院都發揮重要的影響力量,對整體醫療技術水準的提升,本院也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近十年來,民眾對醫療的需求,已經從疾病治療轉化成為全人醫療,從健康照護轉化成健康兼生活照護,從醫療品質進化到醫療品質兼具精緻化服務。醫療業界也從服務量的競爭轉化為醫療品質與精緻服務的競爭,從專注醫療本業轉而積極重視社會責任與社會人文關懷。醫療需求的質在變,市場的供需結構在變,政府的政策主導與影響力量日益增加,全民健保財務持續吃緊,各種險峻的局勢連綿不絕,挑戰我們的應變能力,也挑戰全體醫界的生存競爭力。 過去幾年以來,我們持續推動教學、研發與品質提升活動,提供精緻化的服務,已經見到成果。本院發表於SCI期刊的論文一年達到1,083篇,居全台灣醫院之冠;各院區整合醫療資源設立各種疾病的醫療中心,建立標準化診療程序,提高疾病診斷與治療的有效性與效率,建構核心醫療品質指標,監控並且檢討改善醫療品質,持續改善病人就醫環境,病人也更加滿意本院的醫療服務;我們已經從急性醫療發展到慢性醫療和高齡醫療,在桃園與嘉義也設立長期照護的護理之家,照護老年人生活的養生文化村已經揚名海內外,我們發展出國內最完整,而且兼具垂直整合與水平整合的完整,醫療照護體系;各院區許多部門通過國際品質認證,許多醫護單位榮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代表領先全球的金獎以及代表領先亞洲的銀獎,林口院區亦獲得國家品質獎的肯定。以上種種優越的實績,是大家多年來辛勤播種,於今陸續地開花與結果,也顯示我們已經一步一步邁向創辦人立定的目標-成為世界第一流的教學醫院,相信在大家的齊心努力之下,這一天將指日可待。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特別報導 |
 |
 |
心靈點滴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大學專欄 |
 |
 |
病人安全 |
 |
 |
醫療與社會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