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卷第四期 113年4月1日發刊
肺癌診治新進展
我在長庚的三兩事∼整形外科 羅綸洲醫師
◎林口長庚顱顏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周邦昀
羅綸洲醫師在長庚醫院行醫期間,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在國際義診上為唇顎裂患童所貢獻的一切。
羅醫師出生於新竹客家的原鄉,長輩們也是期盼他能夠行醫救人,於是戮力地考上台大醫學系。而選擇當外科醫師是因為外科醫師能夠即時性地解決患者的問題。來到長庚訓練,主要是這邊有許多的機會以及先天顱顏缺陷的患者,想跟著老師羅慧夫院長學習,成為有經驗的外科醫師。回憶起與老師羅院長學習過程中,印象最深的還是幾次被羅院長罵的經驗,正因為有羅院長的嚴厲教導,才能孕育出羅醫師後來嚴謹的精神。
升上主治醫師後,出國進修前往美國聖路易,向有名的Dr. Jeffrey Marsh老師學習當時剛起步的電腦斷層,並運用3D影像分析技術來研究先天顱顏畸形的患者。羅醫師也是國內第一位將3D影像技術從國外帶回台灣發揚光大的人,並專司顱顏中心實驗室的影像研究。他回憶起當時國外進修時,曾經有羅慧夫院長、陳昱瑞主委以及魏福全院士,到聖路易去關心學生的情景,羅醫師很是感激。
90年代起羅醫師跟隨羅慧夫院長到東南亞去做國際唇顎裂的義診,從羅院長的身上學到許多。因為團隊前往國際義診,並非跳站式的給予當地一次性的協助,而是定點紮營式地落實在地生根,並培養當地的種子醫師,教導他們手術方式,及培養他們照顧術後患者的方法。先天性唇顎裂疾患的患者,並非只有單一科目外科醫師的工作,而是需要多科目的團體協助。比如說包含語言治療師、耳鼻喉科醫師、麻醉科醫師、兒童心智科的醫師等,都在整個唇顎裂治療及復健上,佔有很重要的角色。而長庚國際義診團隊,從北緯的47度外蒙古的烏蘭巴托,到赤道以南的印尼,服務的國家有10多個,近30年來,每年平均出國2至4次的義診,就是與當地達成了醫療上的默契與支援。
每年去看看對方成長的歷程,並聽取當地的簡報,提供經驗分享,困難案例的討論,都能讓雙方相互成長,而聽到對方的成就跟成長,就是羅醫師最開心的時候。曾經我們遇到一些有趣的事情,也是種種的挑戰,比如曾經開刀開到一半跳電,在沒有燈光的情況下,我們用手電筒來照光手術,或是臨時性的麻醉機突然沒法工作,我們需要緊急壓人工急救甦醒球(Ambu)繼續完成開刀,還有看過運用最原始的氟烷(Halothane)來做麻醉,而當地麻醉科醫師憑藉著聞味道,就可以知道麻醉濃度夠不夠的趣事等。我們帶著台灣的經驗前往,無論是技術上、軟硬體上都給了他們相當的資源及參考。20年多來的國際義診,幫助了無數的患者,也看到許多開過刀的患者持續回診,他們喜悅的笑容掛在臉上,不啻就是給我們醫療團隊最大的欣慰。
羅醫師說,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自己行醫多年的心聲,不妨就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堅持自己所做的事情。羅醫師也是個熱愛家庭的好父親、好先生,即便頻繁參與國際義診及常出國開會,只要一有空閒就把握親子時間,帶著全家出遊,前陣子全家還參與了自行車環島的活動呢!
最後羅醫師給醫學生們的建議,就是把握熱情、運用資源。長庚醫院有許多的資源可以妥善地運用,幫助成就自己的夢想,而維持初衷、持續前進,就能夠獲得美好的果實。以此勉勵醫學生們。
         
 
封面故事
看不見的隱形殺手「肺癌」無所遁形∼肺癌篩檢 LDCT 介紹
次世代基因檢測介紹
肺癌標靶藥物治療∼健保新藥 tepotinib
肺癌精準治療新利器∼抗體藥物複合體 (ADC)
醫學報導
羽球正夯∼簡介羽球相關運動傷害與新療法
心靈點滴
護理,始終是那連結的橋樑
中醫報導
您有自律神經失調嗎?中醫助您找回身心的平衡
養生文化村報導
養生村的路
兒童醫療
新生兒小下巴、顎裂、呼吸道阻塞 簡介「皮爾羅賓症候群」的新型手術療法
本月主題
肺癌診治新進展
焦點話題
惡性腦瘤的創新希望∼類病毒奈米載體與基因靜默
肩關節鏡術後復健新觀念∼提早復健可提早康復,回歸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