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卷第六期 111年6月1日發刊
熱情與專業~中醫耕耘偏鄉建醫療守護站
中醫偏鄉巡迴醫療之多年經驗分享
◎高雄長庚中醫內科主治醫師 高照為
蔡明諺部長傳承予我服務偏鄉的機會,一開始在高雄甲仙區經營年餘,直到當地設有中醫診所。6年前到屏東崁頂區,目前門診人數因為鄉親的支持,平均可到達60人以上。所以我從事偏鄉醫療工作已經邁入第8個年頭,期間結婚生子,同時攻讀博士,箇中的甘苦不勝枚舉。雖然不同偏鄉地點,不同的經營者都會遇到不一樣的狀況,但就我這些年在崁頂鄉遇到的點滴分成5個面向和大家分享。

偏鄉醫療是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醫療服務,沒有全體部門的投入,只單靠主治醫師個人是無法完成的,在醫療端需要許多的住院醫師、實習醫學生和藥師的協助,現場也需要志工的協助,才能流暢地在數個小時內提供中醫醫療服務。在行政事務端則需科秘書在事前向衛生局報備支援、車輛調配或保險,返院後的批價入帳、藥材清點和針灸器具補充、健保資訊網(VPN)登錄,以及年底的結案報告和來年計畫申請。尤其是支援人力往往是借到內科和婦兒科同仁的跟診醫師,因為有大家的配合與協助,才能讓偏鄉醫療的服務能持續進行。

一開始到陌生的鄉鎮都是靠當地鄉(里)長廣播宣傳,通常鄉(里)長廣播,看診人數可高達30位以上,這些鄉民是真正會來看中醫的病人,需給予適當的醫療,解決他們的病痛,如此口耳相傳帶來更多病人,所以很感謝崁頂鄉長一直以來的幫忙。很多民眾來就待上1個多小時,跟街坊鄰居聚首彼此寒喧,好生熱鬧也增添許多人氣。不過現在後疫情時期就需要提醒患者治療後趕緊返家休息,避免過度群聚。偏鄉巡迴醫療半年需要交書面報告一次,包含給病人填問卷和拍攝現場照片做書面報告,病人的回饋,是鞭策我們繼續進步的力量。

偏鄉醫療路途遙遠,耗費許多時間在交通上,且去偏鄉的路上常常是上班尖峰時間,也曾遇到其他車輛發生車禍意外而延誤時間,需提早在7點出門。上午看診完回到院內也是需要花費很多的交通時間,若是病人較多會延遲下診時間。所以建議從事偏鄉的醫師須把整天的時段空出來,勿緊接著下午時段看診避免病人權益受影響,也可小心行車安全。另外,全職且熟稔當地環境的司機大哥也很重要,能節省很多接送時間,也能讓我們在車上安心小憩一會,補充體力。

偏鄉巡迴醫療地點首選各鄉鎮衛生所,硬體設施較能符合各種形式的醫療需求。如果衛生所因本身醫療量能無法配合,則可考慮各鄉鎮活動中心,但隔間動線需自行調整,尤其在新冠疫情之後,測量體溫區、掛號櫃台、候診區、看診區、針灸區、或中藥調劑區等須妥善安排,務必使動線流暢。針灸治療床可安排在角落用簾幕隔開,注意病人隱私。中藥調劑區最好能有一張大桌子,讓負責調劑的人方便放藥罐和調劑。當然,宗教場所的活動中心也是一個選擇,往來的信眾蠻多的,注意避開宗教活動即可。

如果有多位主治醫師參與偏鄉巡迴醫療,攜帶科學中藥粉或藥丸最為便利。因接駁車空間有限,常用藥物約攜帶50種,這部分偏鄉醫師群需有共識,每個人挑3.5個自己的常用複方。針灸則建議自備針灸推車,可使過程比較順暢安全。
偏鄉巡迴醫療常會遇到許多突發狀況,現場主治醫師需隨機應變,調配人力,和在醫院完全不同,充滿許多困難和挑戰。然而,偏鄉醫療也是我們可以走出醫院,深入鄉鎮,親身感受到民眾熱情和溫暖的機會。只要你(妳)願意用心體會城鄉醫療差異,就能找出平衡並走得更久。
         
 
封面故事
投入偏鄉醫療的實證研究~從探索偏鄉老人慢性疼痛與中醫治療成效談起
中醫偏鄉巡迴醫療之多年經驗分享
中醫之愛在偏鄉~九如媳婦的中醫社區醫療
醫學報導
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 小傷口解決骨刺及神經壓迫造成的神經痛
心靈點滴
整形外科「為羅慧夫精神而騎」自行車環台接力啟程
醫脈相傳
我在長庚的三兩事∼整形外科 羅綸洲醫師
中醫報導
清冠一號該怎麼用?常見問與答
飲食營養
外食族增肌減脂,要會挑食!
兒童醫療
兒童癲癇
本月主題
南台灣中醫偏鄉地區巡迴醫療概況∼高雄長庚十年經驗
焦點話題
SARS康復者對新冠病毒疫苗的免疫記憶反應
兒童新冠肺炎疫苗∼在疫苗的效果與不良反應之間來思考
嘉義長庚新冠研究 勇奪國家新創獎
疫情升溫讓人好焦慮,適時抒壓避免影響正常生活
慢性高血壓孕婦積極控制血壓可降低子癲前症和早產風險
領航醫衛 邁向國際 Medical Excellence Taiwan揭牌啟動
長庚醫院與拉曼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 擴大與馬來西亞醫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