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卷第四期 113年4月1日發刊
肺癌診治新進展
懷念王創辦人永慶先生 我生命中永遠的「房東」
◎長庚醫訊總編輯 林思偕醫師
我的大女兒21歲了。從她出生那年,我開始「租房」,住在長庚醫院配給的宿舍。長輩耳提面命:「總該買個自己的房子吧?」後來老二老三接連出生,我也從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一路在長庚呵護下成長。一轉眼,創辦人已經離開我們10個年頭了,我的「購屋計畫」依然擱置中……
話說從頭。民國82年,我在台大醫院做完小兒科第三年住院醫師,面臨抉擇,內心茫然。台大願意留我做感染科研究員,但我聽說過創辦人,和他建立「長庚體系」的初衷:早年台灣醫療資源匱乏,創辦人的父親王長庚先生患有急性腹疾,求診後仍沒有好轉,不幸辭世。創辦人深感窮人看病之苦,決心蓋一個平民化的醫院。用超人的毅力,把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於是,我決定到剛成立的「長庚兒童醫院」試試。
承蒙創辦人的栽培愛護,升上主治醫師後,我獲得醫院的「生物醫學進修」補助,到美國洛杉磯UCLA進修「小兒免疫學」。返國後,我受惠於創辦人大力支持成立的「兒童健康研究部」,有了計畫,請了助理,踏上研究之旅。
在美進修時,指導教授要我從基本實驗室工作做起,我成天與試管、離心機、細胞計數器、Gamma-counter…為伍,頗不以為然。後來發現,這段實驗室經歷,使我熟悉研究助理的工作細節,知道他們的辛苦,研究出現瓶頸時,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深深體會創辦人堅持「新進人員,不論學歷出身,一律從基層做起」的苦心。
創辦人追根究柢,事必躬親,常到醫院巡視。有一次病房員工不認得他,態度不佳。創辦人說:「到醫院的人,往往由於自己或家屬有病痛,心中難免焦慮、軟弱。」,「對這些心情不佳的人,院內工作人員應該將心比心,提供親切的服務,以減輕詢問者的不安,絕不可以態度冷漠。」,創辦人雖然不是醫護人員,卻具有「醫學素養」,深富「同理心」。看到病人受苦,我也學會反思:「這可能會發生在我身上」,「如果是我,我要怎辦?」。
10年來,長庚延續創辦人的志業:以病人為首要顧念,網羅最好的醫師,用最好的設備,不斷引進及發展新的醫學科技研究,維持世界一流醫療技術和水準,並積極投入社會公益活動。
創辦人生前重視基層福祉,總是把好東西分享給員工。如今,長庚的一份子有優雅的社區可住,子女有幼稚園托兒所可照顧,可搭汎航上下班,看病還有享有折扣,無後顧之憂……
我的「家」,前後被大榕樹圍繞。從老三的書房望出去,整排的山櫻。天氣一暖,一片賞心悅目的紅。房子寬敞舒適,離醫院近,病人有事,可以迅速到場。習慣了草原、白鷺鷥、林蔭大道,車子總會覆滿榕樹葉的天然停車場。心能停泊之所在,安處即為鄉。後院陽台,萬里無雲的夜,滿天星斗。三個小孩就這樣抱著看著長大了。
宿舍我恐怕還要繼續租下去。我慶幸,我得之於長庚者太多。我感恩並懷念:生命中永遠的「房東」,王創辦人永慶先生。
         
 
封面故事
看不見的隱形殺手「肺癌」無所遁形∼肺癌篩檢 LDCT 介紹
次世代基因檢測介紹
肺癌標靶藥物治療∼健保新藥 tepotinib
肺癌精準治療新利器∼抗體藥物複合體 (ADC)
醫學報導
羽球正夯∼簡介羽球相關運動傷害與新療法
心靈點滴
護理,始終是那連結的橋樑
中醫報導
您有自律神經失調嗎?中醫助您找回身心的平衡
養生文化村報導
養生村的路
兒童醫療
新生兒小下巴、顎裂、呼吸道阻塞 簡介「皮爾羅賓症候群」的新型手術療法
本月主題
肺癌診治新進展
焦點話題
惡性腦瘤的創新希望∼類病毒奈米載體與基因靜默
肩關節鏡術後復健新觀念∼提早復健可提早康復,回歸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