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卷第五期 101年5月1日發刊
緊急救難與急診醫學專刊
開啟老年健康照護的新視野∼健康老化面面觀專欄序
◎長庚醫訊總編輯 鄭博仁
1993年起,台灣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數的。預估未來,台灣人口老化程度將愈趨明顯;主要原因在於,生育率的持續低迷,及平均壽命的不斷攀昇;而後者之影響尤甚。
近百年間,台灣民眾的平均壽命從30歲延長到80歲,百年增壽50,不可不謂奇蹟。前衛生署長葉金川先生將這百年壽命增長歷程,區分為四階段。
1905年,基礎建設期:台灣地區感染疾病橫行,此時平均壽命,男28歲,女31歲。日據時代,日本統治者致力於台灣之基礎建設及防疫衛生,至撤退時台灣人的平均壽命提高至,男46歲,女53歲。
1945年,公共衛生期:國民政府接管台灣,美援投入,正式推行預防接種、婦幼衛生、家庭計畫、感染防治等工作;國人平均壽命也大幅提高至,男歲,女72歲。
1971年,醫院醫療期:長庚醫院的成立,帶給台灣醫界極大震撼;政府及各財團紛紛投注大量資金,擴充軟硬體建設及醫療設備,使台灣的醫療水準直逼歐美先進。而長庚醫院王永慶創辦人堅持不重營利,公平醫療的理念;打破了台灣醫界紅包、關說、特權等陋規,也保障了平民的就醫權益。國人壽命提高至,男72歲,女78歲。
1995年,全民健保期:全民健保讓醫療資源的分配更普及;迄今,台灣人的平均壽命也登上已開發國家的頂點,80歲(男76歲,女83歲);而且弱勢族群的平均壽命增加更為明顯。
如今,台灣步入高齡社會後,如何讓老有所安、所養、所護;讓所有老年人都能保有尊嚴,自立自在地渡過老年期是我們所重視的;王永慶創辦人在長庚醫療體系規劃之初,即具高瞻遠矚,因此,才有今日為老年照護量身訂作的養生文化村、護理之家等機構之設置。老年人健康促進涵蓋的廣度,層面甚大,包括,慢性病預防、生活品質提升、健康維護、傷害預防、社會參與、人性支持和權益保障等;高齡者及照護皆需具備這些議題的基本認知,以進一步提升老年人的健康品質。
長庚醫訊特邀各領域專家執筆,開闢「健康老化面面觀」專欄,提供給民眾最詳盡、最精準的老年醫學知識,讓所有台灣老年人的健康、質量俱進!
         
 
封面故事
從團隊資源管理看阿里山小火車翻覆事件緊急救護
從阿里山小火車翻覆事件談醫院大量傷患處置
從英國緊急醫療救護體系看台灣的災難應變
阿里山小火車事件現場救護感想
新聞紀要
長庚醫院捐贈衛生署250台「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器」推行「愛Go
2012年長庚器官捐贈與大體老師追思大會
讓世界認識長庚醫院∼長庚醫訊英文版序
當跳動的音符與氣喘相遇∼「氣喘兒與音樂之戀」音樂會
醫療時論
您我攜手 戰勝氣喘不是夢
醫學報導
胡蘿蔔素血症與胡蘿蔔素皮膚沉澱
特別報導
身心靈整合醫學∼《真原醫》專訪
心靈點滴
走出我的陽光路∼口腔癌病友的抗癌之路分享
中醫報導
我的鼻子像水龍頭∼中醫看過敏性鼻炎
養生文化村報導
養生村故事多∼老頑童意外之禍歷險記
病人安全
要怎麼吃∼淺談抗凝血劑(warfarin)與食物的交互作用
飲食營養
「素食飲食指標」吃素也能很健康
醫學節日
戲裡漂泊浪蕩子 戲外戒菸真男人 藝人李戒菸心路歷程
健康老化面面觀
開啟老年健康照護的新視野∼健康老化面面觀專欄序
新思維、高規格正視老年婦女的健康促進
增刊目錄
漫漫回家路,濃濃跨國情(上)
漫漫回家路,濃濃跨國情(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