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卷第五期 101年5月1日發刊
緊急救難與急診醫學專刊
身心靈整合醫學∼《真原醫》專訪
◎編輯部
「身心的健康之道,其實數千年前古人都已知悉。」擁有洛克菲勒大學-康乃爾醫學院生化、醫學雙博士學歷的楊定一博士緩緩說道,「我只是用現代語言再度傳達罷了。」應天下雜誌出版社邀約,楊博士彙整多年來所發表的文章與演講,於2012年1月集結出版《真原醫》一書。上市後在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市場反應熱烈,不僅榮登保健排行榜第一,誠品、博客來、金石堂等各通路,更創下3個月內8次印刷且熱銷8萬多本的紀錄。楊博士除了長庚生技、長庚大學、長庚科大、明志科大、及長庚醫院執行董事等頭銜外,2012年又多了一個身份,就是「暢銷作家」,所以我們特地邀訪這位人氣養生作家分享其健康之道。
問:在競爭的出版市場,身為暢銷作家的您,可否分享《真原醫》創佳績的原因?
答:您過獎了,我實在稱不上什麼暢銷作家,一切都要感謝讀者朋友的支持。書中許多文稿是二、三十年前就已完稿,部分是為病人朋友所寫,部分是應媒體邀約而發表的專欄文章。我早期曾任職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癌症研究所諮詢委員,有幸參與希臘、埃及、印加、中國與俄羅斯等地區的非傳統醫學研究,也理解到人體並非用單一層面就能說明,疾病的呈現是源自「多元因子」(multi-factorial),不論飲食、運動、呼吸、睡眠、情緒等因素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真原醫》中,我分享了些「心念」對健康的影響,「心靈乾旱」(spiritual drought)在現今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也許是本書受到讀者青睞的原因。
問:書中提及人體消化系統與草食動物相似,目的是為了提倡「素食」嗎?
答:其實我推廣的是「均衡飲食」(balance diet)的觀念,尤其鼓勵攝取當令當地、彩虹般的新鮮蔬果。我在書中特別分享一個符合現代健康需求的飲食金字塔。在1992年的美國舊式飲食指南中,鼓吹民眾避開脂肪並提高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但部分建議其實過於簡化。當時,我與幾位哈佛醫師朋友便一再建議調整,直到近幾年,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方接納我們的建議,頒布現今新版的飲食金字塔。在此,簡單地與大家分享其中幾個觀念。
一、補充足夠的維生素、礦物質與微量元素
維生素包括脂溶性(A、D、E、K)及水溶性(B、C、生物素及葉酸)兩大類,能維護生理系統正常功能、幫助細胞及蛋白質代謝、促進骨骼及牙齒生長。而礦物質與微量元素則參與人體各項酵素活動、平衡體液等生化反應,雖然需求量微小卻很關鍵,建議額外透過飲食補充。
二、適量蛋白質
過去,人們以為每餐攝取大量蛋白質是必須的,事實上胺基酸會在體內循環供給使用,只要體內胺基酸存量足夠,並不需餐餐搭配,且攝取量約佔每日食物總熱量的10∼20%即可。
三、適量攝取植物性脂肪
研究顯示,飲食中含植物性omega-6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如亞麻油),及含植物性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如大豆油、月見草油)較高的民族,其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較低。此外,攝取適量植物性飽和脂肪酸也有益健康,以椰子油為例,其富含的中鏈脂肪酸中,月桂酸含量高達50% 以上,月桂酸是母乳中最重要的飽和脂肪酸,有極佳的抗微生物活性。
四、優質碳水化合物來源
天然少加工的全榖類食物是最佳碳水化合物來源,其不但含有如酵素或維生素等營養素,也比過度加工或精製食品更能幫助維持血糖穩定。
五、感恩的心念
各文化都很重視對餐點的感恩與尊重,如猶太人總是以尊重、嚴謹的態度對待食物,所有食材均需經過猶太潔食認證(kosher),不食用不潔淨的食材,也不採用不適當的烹調方式。而基督教徒在餐前必定禱告,藉著虔敬的禱告感謝讚美。中國文化也再三強調「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因為粒粒米食是用農民的顆顆汗珠換來的,進食時別忘了感謝栽種者與烹調者。
問:聽說您每天做1.5小時的運動,可否與讀者分享您的運動觀?
答:古人早已知道「僵化就是老化的開始」,規律且持續的運動能幫助維持人體結構的最佳循環。我建議每天都做有氧、健身、螺旋拉伸運動,最好平均各30分鐘。有氧及健身能幫助維持心肺功能,只要藉由簡單的地板運動,便可以運用自身體重鍛鍊上臂、腹肌及大腿等大塊肌肉群。至於螺旋型態的拉伸運動,在溫和的扭轉中調整關節、肌肉、血管與五臟六腑,是最有效率的運動方式,數千年前早已被運用於瑜珈、太極、氣功、道功等古老運動系統了。
問:為何您一再強調心念的重要性?
答:其實飲食、運動、呼吸、睡眠等生活習慣都是重要的健康因子,但「心念與情緒」對健康的影響其實超乎我們的想像。尤其在現代生活中,生存競爭、同儕壓力或經濟重擔帶來壓力與緊繃,長期下來也容易使身心失去應有的和諧。
問:既然心念是關鍵的健康因子,但緊繃的生活易使人感到不快樂,該怎麼做呢?
答:快樂是本性,這學不來也追求不來,只能「記得快樂」。我常與朋友分享四個心的功課-「感恩、懺悔、希望、回饋」,當我們抱持感恩的念頭,誠懇且無條件地接受生命中的順逆境,其實自然就會快樂。
         
 
封面故事
從團隊資源管理看阿里山小火車翻覆事件緊急救護
從阿里山小火車翻覆事件談醫院大量傷患處置
從英國緊急醫療救護體系看台灣的災難應變
阿里山小火車事件現場救護感想
新聞紀要
長庚醫院捐贈衛生署250台「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器」推行「愛Go
2012年長庚器官捐贈與大體老師追思大會
讓世界認識長庚醫院∼長庚醫訊英文版序
當跳動的音符與氣喘相遇∼「氣喘兒與音樂之戀」音樂會
醫療時論
您我攜手 戰勝氣喘不是夢
醫學報導
胡蘿蔔素血症與胡蘿蔔素皮膚沉澱
特別報導
身心靈整合醫學∼《真原醫》專訪
心靈點滴
走出我的陽光路∼口腔癌病友的抗癌之路分享
中醫報導
我的鼻子像水龍頭∼中醫看過敏性鼻炎
養生文化村報導
養生村故事多∼老頑童意外之禍歷險記
病人安全
要怎麼吃∼淺談抗凝血劑(warfarin)與食物的交互作用
飲食營養
「素食飲食指標」吃素也能很健康
醫學節日
戲裡漂泊浪蕩子 戲外戒菸真男人 藝人李戒菸心路歷程
健康老化面面觀
開啟老年健康照護的新視野∼健康老化面面觀專欄序
新思維、高規格正視老年婦女的健康促進
增刊目錄
漫漫回家路,濃濃跨國情(上)
漫漫回家路,濃濃跨國情(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