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卷第五期 101年5月1日發刊
緊急救難與急診醫學專刊
從英國緊急醫療救護體系看台灣的災難應變
◎嘉義長庚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 周孟滑
全球暖化引發極端氣候,導致地球人口面臨各式各樣的天然災難。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觸及世界各地,已不再是少數地區的危機。居住在小島上的我們,每年同樣面臨頻繁的天災。除此之外,人為災難事件也在生活周遭不斷上演,對個人及社會國家影響甚鉅。隨著工業及經濟的發展,島上土地不斷開發利用,無論是何種形式的災難,其破壞力量對地小人稠的環境影響更是加倍。日本於2011年發生的海嘯災難事件,即是令我們印象深刻的一例,證明時至今日,災難對於一個已開發國家的巨大衝擊,遠比過去來得複雜而可怕。
除了日本以外,歐美國家處理災難的豐富經驗,亦是我們很好的借鏡。例如:英國在2007跟2008年曾遭逢多次水患及暴風雨等天然災害的肆虐,民眾的生活、工作,乃至性命均受波及。筆者於2009年至英國進修期間,加入西部內陸地區的民間救護組織 ─ 聖約翰救護服務(St John Ambulance Service),藉由扮演病人角色的方式,實地參與了幾場分別由警消單位及紅十字會所規劃的災難演習。回國之後,筆者在工作崗位上也遭遇多次雲嘉地區的天然及人為災難。因此,藉由親身經歷,省思英國及台灣兩地的災難應變方式,在此提出個人對社區災難救護的淺見。
英國救護服務的特色
一、從人才教育紮根,建立救護人員的專業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的需求,到院前救護人員已經從傳統救護車司機「搬了就走」(load and go)的角色,轉變為專業醫療服務的一員。除了搬運病人的職責之外,在醫療先進的社會,他們同時也在救護車上扮演著接近醫師(判斷、診斷病情)及護理師(照護治療)的角色。在英國的救護人員養成訓練裡,除了透過傳統的技術,訓練機構培養初階救護技術員之外,許多高等教育機構也設有救護學系,培養進階救護專業人員,或者讓在職的救護人員有進修精進的管道,藉由學術機構的人力及資源,救護員可在學術與臨床研究結合的環境中,持續自我提升,建立救護醫療的專業。而目前台灣救護技術員(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 EMT)的養成,與在職教育訓練仍以消防體系下的附加訓練及工作模式(field-based system)為主,缺乏獨立的相關專業學系,訓練規劃及考試認證,往往得依賴其他醫療專業人士的協助,在專業自主與發展上受到極大限制。
二、配合地區特性需求,提供多樣緊急救護模式
到院前救護的型態與災難處理常常要考量地方特性,以便提供最適當、最有效率的服務。在英國,不同層級的救護員有多重出勤救護模式。舉例來說,現場急救員(first aider)駐點於人潮聚集的場合(如足球場),在現場提供基本的急救術或外傷包紮。而高級救護技術員(EMT-paramedic)可以駕駛個人的行動急救車,比救護車更早趕赴事故現場,快速搶救病人。災難發生時,他們亦可使用災難行動指揮車,盡速抵達事故前線坐鎮指揮。在台灣大部分的縣市,救護型態多為消防隊單軌出勤的模式。救護員(多為中級救護技術員EMT-2)遵循單一的標準作業流程(protocol)處置與轉送病人。遇到輕傷小病,他們仍得按規定轉送至醫院急診室。隨著救護案件日益增加,面對五花八門的求救電話常是疲於奔命。面對重症危急病人時,通常也只能就相關人員設備來處置。在災難發生的第一時間裡,也是按照平時的作業模式,載到傷病人就迅速離開,往往得等到事件發生的晚期,外部的救援人員集結後,才有指揮系統的建立。
三、病人與公眾的參與
近年來,英國的到院前救護組織大力落實病人與公眾的參與。他們積極廣邀病人或民眾針對醫療救護服務的品質提出個人意見。透過網路論壇或實地座談,參與者的觀點得到重視,進而實際影響整個組織的的工作重點方向。而台灣的救護工作則大多由消防局同仁負責,強調為民服務的使命。消防體系的組織管理,承襲軍警體系的階級制度,運作的方式多為由上而下一條鞭式的管理模式,較少領導幹部會採取由下而上的指導改善方向。另一方面,由於119救護是免費服務,相對於民間私人機構,病人及民眾也較少會主動提出意見。然而,好的醫療服務應以病人為中心,甚至直接由病人或照顧者來參與或影響醫療管理決策,英國在這方面的作法值得我們參考。
英國災難應變的新思維
英國在2007年洪災之後,災防專家皮特(Michael Pitt)提出以下檢討:
1.仔細評估與了解地區面臨災難時可能承受的風險;
2.持續對於系統失控的緊急應變措施提出計畫;
3.加強地方單位人員之間的資訊交流共享;
4.加強跨團隊的應變演習與訓練,間接影響非醫療機構人員對於災難應變的警覺。
這些要點符合筆者觀察英國當地社區災難應變措施後,所得到的以下兩點感想。
一、災難風險管理
如同本文引言所述,災難對於地區人民所造成的風險危難,會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而加遽。單一的天然災難事件若發生在人口密集的工商城市,所帶來的損害不單單僅是災民的傷亡數據而已,因此,理想的災難風險管理必須包含完整的地區災難風險評估鑑定,了解風險可能發生的人、事、時、地、物,進而監控風險的發生,更要與相關人員或單位進行溝通與合作。英國地方政府對於地區災難風險有完整的登錄系統,載明風險種類、等級、發生的機率、可能造成的後果及衝擊。所有的資訊公布於網路上供大眾及機關組織查詢。各災害防治單位管理的思維也從「掌握情報資訊」(need to know)進化成「分享情報資訊」(need to share)。畢竟,災難所影響的個人或組織,絕不僅侷限於少數災民或政府搶救人員,民眾若無法從正式管道獲取資訊,災難前難有周全的準備,而事後也只能聽信大眾傳播媒體來臆測災情。
二、社區組織的抗災復原力(community resilience)
隨著災難的規模與衝擊在工商都會裡日益擴大,有限的救護資源在災難發生時,只能選擇搶救受創最嚴重的地區或病人。而損傷相對較低的居民,其實能夠自救或助人,幫助所處災區盡速復原。如要讓這種力量在災難時顯現,平時就應著手組織社區居民參與災防計畫。英國各地大多有「災害重建論壇」(local resilience forum)的組織,旨在集合當地社區原有的緊急應變網絡,無論是政府或民間單位,皆可透過此平台,針對社區防災應變議題,相互溝通對話,讓大家在平時就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partnership)。
氣象學家洛倫斯(Edward N. Lorenz)曾提出「蝴蝶效應」的假設—「一隻在巴西熱帶雨林的蝴蝶拍一下翅膀會不會在德州引起龍捲風?」災難對人類社會造成巨大的連鎖效應愈益嚴重。面對災難時,英國社會所累積的教訓與經驗,我們是否能從中得到反思?
         
 
封面故事
從團隊資源管理看阿里山小火車翻覆事件緊急救護
從阿里山小火車翻覆事件談醫院大量傷患處置
從英國緊急醫療救護體系看台灣的災難應變
阿里山小火車事件現場救護感想
新聞紀要
長庚醫院捐贈衛生署250台「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器」推行「愛Go
2012年長庚器官捐贈與大體老師追思大會
讓世界認識長庚醫院∼長庚醫訊英文版序
當跳動的音符與氣喘相遇∼「氣喘兒與音樂之戀」音樂會
醫療時論
您我攜手 戰勝氣喘不是夢
醫學報導
胡蘿蔔素血症與胡蘿蔔素皮膚沉澱
特別報導
身心靈整合醫學∼《真原醫》專訪
心靈點滴
走出我的陽光路∼口腔癌病友的抗癌之路分享
中醫報導
我的鼻子像水龍頭∼中醫看過敏性鼻炎
養生文化村報導
養生村故事多∼老頑童意外之禍歷險記
病人安全
要怎麼吃∼淺談抗凝血劑(warfarin)與食物的交互作用
飲食營養
「素食飲食指標」吃素也能很健康
醫學節日
戲裡漂泊浪蕩子 戲外戒菸真男人 藝人李戒菸心路歷程
健康老化面面觀
開啟老年健康照護的新視野∼健康老化面面觀專欄序
新思維、高規格正視老年婦女的健康促進
增刊目錄
漫漫回家路,濃濃跨國情(上)
漫漫回家路,濃濃跨國情(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