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卷第五期 101年5月1日發刊
緊急救難與急診醫學專刊
「素食飲食指標」吃素也能很健康
◎林口長庚營養治療科營養師 洪玉娟
美國農業部於2011年6月公布了新版飲食指標「My Plate-我的健康餐盤」,將餐盤分為四等份,分別為30%穀類、30%蔬菜、20%水果和20%蛋白質,其中建議蔬果占餐盤的50%較理想,與我們對素食中多蔬果的認知不謀而合。傳統上茹素者多半是因為宗教信仰的緣故,執行持戒不殺生的飲食型態,但是根據2008年台灣食品消費調查統計年鑑結果顯示,素食人口已達總人口的10%,且半數消費者對素食抱持正面的態度。所以您是否也注意到身邊標榜蔬食養生的餐廳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越來越多人因應節能減碳愛地球、輕食樂活保健康等訴求,而搭上素食的列車,還有一些國中小學的營養午餐也開始實施每週一天「無肉日」,社會時尚的風向球吹向素食養生,有心想搭上此列車的朋友們,到底該怎麼吃才健康呢?
行政院衛生署於2011年公布「素食飲食指標」,提出了以下八點可供作參考:
一、依據指南擇素食,食物種類多樣化:
不論您選擇哪一種素食,茹素首重均衡攝取各類食物,食物依其營養特性可分為全穀根莖類、豆蛋魚肉類、蔬菜類、水果類、奶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等六大類食物。葷食與素食最大的差別在於豆蛋魚肉類,全素者蛋白質的主要來源為豆類,如黑豆、黃豆、毛豆等;奶素或奶蛋素者,除了豆類的蛋白質來源,建議每天應攝取奶類或其製品如起士,蛋則建議每週3顆。另外在食物的種類盡可能多元,例如試著將各種不同顏色的蔬菜入菜,如青(紅、黃)椒、黑木耳、蕃茄、香菇等,而不要每餐僅一種青菜。
二、全穀至少1/3,豆類搭配食更佳:
三餐應以全穀為主食,至少有1/3為糙米、蕎麥等雜糧,未精緻全穀根莖類可提供維生素B群、纖維素,所以建議可用五穀飯、紅豆麥片飯等來取代部分白米飯。豆類食物和全穀類的蛋白質組成不同,豆類製品中缺乏甲硫胺酸與胱胺酸;而穀類缺少了離胺酸,因此兩者如果搭配食用,則可互補當中的不足,如黃豆飯也是不錯的選擇。
三、烹調用油常變化,堅果種子不可少:
飽和脂肪酸含量較多的油包括椰子油、棕櫚油、氫化油等,優點是油品穩定性高、耐高溫;缺點是會增加壞的膽固醇,素食者大多在餅乾類、糕點類食品較容易攝取到,所以需控制分量;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多的油如黃豆油、葡萄籽油、葵花油等,此類油在高溫中容易氧化,建議不要用來油炸食物;至於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多的為橄欖油、苦茶油、花生油等,能降低壞的膽固醇且保留好的膽固醇。每種油各有其優缺點,請依照您要烹調的方法來搭配用油較健康,同一類的用油還應經常變換。堅果種子類如黑(白)芝麻、杏仁果、核桃、腰果、開心果、花生、夏威夷豆等,每日以一份為原則,一份核桃約2顆,腰果則是5∼8顆。
四、深色蔬菜營養高,菇藻紫菜應俱全:
以往在素食上我們對蔬菜的建議攝取量是一天約3份(相當於半斤),此指標特別列出3種需食用的蔬菜。(1)深色蔬菜營養價值高,富含多種維生素、礦物質(2)菇類如:香菇、杏鮑菇、喜來菇、珊瑚菇等(3)藻類如:麒麟菜、海帶、裙帶菜、紫菜等提供了維生素B12,對於素食飲食容易缺乏維生素B12而導致貧血有幫助。因此建議素食飲食中蔬菜類攝取應包含至少一份深色蔬菜、一份菇類與一份藻類食物。
五、水果正餐同食用,當季在地分量足:
新鮮水果為維生素C之食物來源,一天以攝取兩份為原則。水果中的維生素C有助於鐵質的吸收,維生素C含量較高的水果有柑橘、奇異果、檸檬等;鐵質含量較高的水果為:葡萄、櫻桃、紅棗等,盡量多選當季水果,不建議用芭樂乾、芒果乾等來取代水果的攝取。
六、口味清淡保健康,飲食減少油鹽糖:
素食為了口感的需求可能會炸茄子、炸地瓜、炸豆皮,吃久了容易口味變重,建議烹調還是多用清蒸、水煮、滷、燉、烤等方式代替油炸,也要少用紅燒、糖醋、蜜汁方式以避免攝取過多熱量。
七、粗食原味少精緻,加工食品慎選食:
仿肉食品又稱人造肉或類比肉,如素火腿、素香腸、素鱈魚等,製作過程經常會加入食品添加物或香料,以增加其風味或口感,既然有心想吃素的話,實在沒有必要攝取此類人造肉食品,還是以新鮮食材保留食物的原味最好。至於醃漬類或罐頭食品則是因為鹽的含量過多,另外精緻加工的糕餅含糖高及油脂熱量高,因此也不宜過量。
八、健康運動30分,適度日曬20分:
健康的管理方法並不能只靠飲食控制,還要搭配規律的體能活動才能相輔相成達到保健的效果,每日運動30分鐘也是不可或缺的,還有適度的日曬20分鐘會讓皮膚製造維生素D來幫助鈣質吸收,可避免骨質疏鬆等問題。
這樣看來吃素並不難也不會營養不良,因此當您開始想吃素或者偶而想執行每週一天無肉日時,只要掌握均衡多樣化的攝取技巧,三餐以全穀根莖類打底,搭配五顏六色的蔬果、適量黃(黑)豆等蛋白質,依照您吃素的類別點選蛋或牛奶,一樣可以吃出營養健康與美味。不妨一起來試試看用素食繪出您的彩色人生吧!
         
 
封面故事
從團隊資源管理看阿里山小火車翻覆事件緊急救護
從阿里山小火車翻覆事件談醫院大量傷患處置
從英國緊急醫療救護體系看台灣的災難應變
阿里山小火車事件現場救護感想
新聞紀要
長庚醫院捐贈衛生署250台「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器」推行「愛Go
2012年長庚器官捐贈與大體老師追思大會
讓世界認識長庚醫院∼長庚醫訊英文版序
當跳動的音符與氣喘相遇∼「氣喘兒與音樂之戀」音樂會
醫療時論
您我攜手 戰勝氣喘不是夢
醫學報導
胡蘿蔔素血症與胡蘿蔔素皮膚沉澱
特別報導
身心靈整合醫學∼《真原醫》專訪
心靈點滴
走出我的陽光路∼口腔癌病友的抗癌之路分享
中醫報導
我的鼻子像水龍頭∼中醫看過敏性鼻炎
養生文化村報導
養生村故事多∼老頑童意外之禍歷險記
病人安全
要怎麼吃∼淺談抗凝血劑(warfarin)與食物的交互作用
飲食營養
「素食飲食指標」吃素也能很健康
醫學節日
戲裡漂泊浪蕩子 戲外戒菸真男人 藝人李戒菸心路歷程
健康老化面面觀
開啟老年健康照護的新視野∼健康老化面面觀專欄序
新思維、高規格正視老年婦女的健康促進
增刊目錄
漫漫回家路,濃濃跨國情(上)
漫漫回家路,濃濃跨國情(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