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回家路,濃濃跨國情(上) |
 |
◎鳳山醫院居家轉介護師 黃雅芬 |
 |
 |
 |
去年聖誕夜在鳳山夜市巧遇張太太及其女兒,開心地向我訴說他的近況。 34歲的張先生,是由外院轉介來本院居家護理所,當時的診斷是硬腦膜下出血術後、呼吸衰竭及植物人,看起來是個再普通不過的長期照護居家護理服務需求個案。 張先生是泰籍人士,來台灣10年,與台灣原住民結婚,育有一女9歲。平日主要工作是為市場雇主協助殺雞,有酗酒習慣。事故是如何發生,無人目睹,張太太發現時張先生已倒臥在地,疑似抽筋、癲癇發作或意識喪失跌倒,導致頭部撞到冰箱。張先生被送至地區醫院經插氣管內管等急救處置後,轉送至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外科手術治療,住院3個月後返家休養。當時張先生有氣切管,昏迷指數5分,癱瘓完全臥床,另有鼻胃管留置作為管灌飲食用。 第一次與張太太相遇,是在居家護理門診作收案會談。當時的簡單會談,她丟給我一個棘手的問題,張先生的媽媽想把兒子帶回泰國,但是他們沒有卻無法負擔這筆運送費用。張太太希望我能協助,但也表示不願意接受登報拍照或報導募款。本院社工師秀敏在聽到張先生一家的困境後,表示願意幫忙。接下來的4個月,我們兩人就在一連串的奔波及相互打氣中度過。 還記得我首次到張先生家中訪視時,除了提供必要的護理處置外,也評估了他的家庭情況。由於張先生是外籍人士,沒有辦法取得身障手冊及相關的經濟及照護資源。張太太也因年幼時送給他人撫養,沒辦法使用原住民身份取得補助,臨時領到的急難救助金都花在張先生居家照護的輔具及日用品上,經濟上相當的困難。為了照顧張先生,原本受僱在菜市場工作的張太太,也只好暫時請假;但無法再出去工作,讓原本經濟狀況就不是很理想的他們,生活更加陷入困境;而張先生的媽媽則是希望能將兒子帶回本國照顧,除了可以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外,也能讓張太太專心去工作賺錢,撫養小孩及支付照護費用。 確定張先生一家人的意願後,便開始著手進行張先生的返家計畫。過去我們從未承接過跨國個案幾經詢問其他經驗豐富的醫院,都很訝異表示:居家護理師有必要管到幫個案回國嗎?我和社工師秀敏天真的以為醫院本來就要做出院準備服務,出國和出院只不過一字之差啊!沒想到這一路走來真是荊棘密佈曲折重重,數度讓我們灰心的想放棄,卻也讓我們在這之中學習到相當多寶貴的經驗。 原先我們只想到要解決機票錢的問題,在得到高雄慈善團體聯合會同意支付費用後,經比價後決定選擇泰航。才解決了機票的問題,我又擔心起張先生的身體狀況,不知是否負荷搭機高空飛行,更沒想到泰航在看了張先生的病歷後,要求必須要有醫師、護士隨行,而且機上沒有張先生必要的氧氣設備,我們也不知道如何準備機上氧氣。第一次的返家計劃因此膠著著,最後我們聯絡了泰國辦事處請求協助。 泰國辦事處介入後積極聯絡泰航及泰國政府處理張先生返國的細節。而我們為了不讓張先生使用的氧氣設備成為他被拒絕搭載的因素,蘇茂昌主任決定讓張先生住院檢查,及訓練脫離氧氣使用,以確保航途的安全,而張先生也爭氣地在短短3天的住院期間,成功完成脫離氧氣且檢查後病情穩定。 這時泰國政府也傳來好消息,為慶祝泰國國王蒲美蓬84歲大壽,將由泰國政府籌措機票等相關經費,幫助在台工作的泰籍勞工或僑民返鄉團聚。經泰國辦事處的協調張先生將能一起搭乘。原以為這次張先生能順利返家,沒想到在泰國辦事處處長探視過後,考量張先生只能平躺且有管路的情形,決定還是請政府派醫療專機來接。第二次的落空讓張太太及張媽媽相當失望,但我也只能安慰她們好好照顧先生,等待再次的安排。 好事多磨, 10月泰國發生水災,也沖散了張先生的返家計畫,泰國政府表示國內天災亟需處理,暫緩了張先生的事。好不容易等到第三次的返家計畫時,卻在成行的前一天接獲通知,泰國機場預備搭載張先生的擔架設備,遭水災破壞而被迫取消。 由於張媽媽的簽證及當時來台灣買的來回機票沒辦法再次延期,所以先行返回泰國。為了確保獨行的張先生在飛航過程中不會有溝通的困難我們安排了泰籍的護士隨機。在我與泰籍護士說明交班後,最後一棒從鳳山到桃園機場由愛生公司救護車司機的張如枝小姐及林美娥護士接手。凌晨1點半出發到桃園,回到鳳山已是下午1點半,整夜未闔眼的張如枝小姐送回抽痰機還我時,只跟我說:所做的一切都是做人的責任,認真負責的態度讓人敬佩。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心靈點滴 |
 |
 |
中醫報導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飲食營養 |
 |
 |
醫學節日 |
 |
 |
健康老化面面觀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