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卷第一期 111年1月1日發刊
C肝治療 走出醫院 走入社區
中醫針灸輔助治療 助中風半身不遂患者重拾活動自由
◎高雄長庚中醫針灸科主治醫師 曾映蓉
正值壯年,年僅47歲的李先生是一位積極打拚的企業主管,談生意南來北往是他的日常,同時也在學校教書分享商務經驗,常常一天只睡幾小時,三餐常吃速食,咖啡與冷飲也不離手,體重重達106公斤。某夏日的中午,他突然發現自己右手右腳不能動了!家人送他至急診後,發現血壓收縮壓高達192mmhg。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是左側基底核出血性腦中風,血腫的大小是3.4x2.4cm,且伴隨輕度左腦病灶周圍水腫,於是在加護病房觀察3天後轉神經內科病房,在中風後第5天開始進行第一次針灸,後續以一週3次的頻率做針灸治療。中風第10天轉入復健科病房進行復健療程,復健病房期間進行了8次的針灸治療,出院時,右上肢肌力由原本2分進步到將近5分,右下肢肌力由原本3分進步到4分。可以自己移位和用助行器行走。患者於中風後第25天出院。
出院後李先生除了復健及飲食控制之外,以一週3次的頻率進行針灸治療。在進行72次針灸(大約6個月)後,肢體活動度已恢復至近於常人,可以開車;體重也由106公斤減輕至72公斤。接著調整為一週針灸1次,共69次(大約1年多)後,可以騎打檔重型機車上山賞鳥,重拾中風前的興趣和嗜好。其後維持兩週針灸1次的頻率,共28次(大約1年),目前病況穩定。李先生中風後,還在自己的商業領域發表了幾篇論文,來肯定自我各項專業能力及腦部的恢復與功能的完整。
中風主要分為出血性腦中風與梗塞性腦中風,出血性腦中風是腦血管破裂,血液滲出脈管形成血塊,壓迫腦組織而影響腦的正常功能,常與高血壓有關,較常發生在青壯年;梗塞性腦中風,與天冷血管狹窄或血栓有關,導致腦組織缺乏血液灌流而影響腦的正常功能,發生的機率比出血性腦中風高,較常發生在中老年人。
中風在中醫依嚴重程度分為中經絡和中臟腑。中經絡較輕,表現半身不遂或體徵上的活動異常;中臟腑則較嚴重,與中經絡不同的是常有意識不清,不省人事的表現。中風患者由於受傷的區塊不同,臨床表現也不同,若傷及額葉的患者,恢復期可能會有人格情緒或個性的改變,家人必須要多包容和體諒。中風的後遺症影響的因素很多,與年齡、腦部受傷的部位及範圍、是否伴隨其他疾病或慢性病等有關,所以治療的結果預後會因個人條件差異而有不同。
中風的患者要好好把握前6個月治療黃金期,可在西醫住院期間會診中醫師,早期介入,早期修復。透過積極針灸治療,可促使血脈通暢,有利於腦部血液供應,提高神經系統修復或代償能力,縮短肢體及各項功能恢復的時間。中風患者住院針灸前6個月有健保給付,病友宜善加利用。
在中風針灸的選穴方面,除了常用的四肢穴位,可以促進血循和神經刺激或改善攣縮或張力的功能,醫師會視病人的臨床症狀,輔以頭皮針、或腹部的穴位來加強療效。若有口眼歪斜、失語或流口水,則會加上頭面部穴位;若有尿失禁、腹脹便秘則可能加上腹部穴位。每個病人的針法可以說是量身訂做,會隨著病程做選穴的調整,所以每次的針灸治療會有些許差異。常見的穴位有百會、曲池、外關、合谷、內關、神門、足三里、陽陵泉、太溪、太衝等(如圖示),病友在家也可以酌加做穴位保健按摩。
常見針灸感覺是痠、麻、走竄、甚至有人覺得像突然間電到;較強烈的刺激會誘發反射動作,可能的表現是原本癱瘓的下肢會突然收縮。初次針灸的患者遇到這種情形常會十分驚訝和緊張,可與中醫師溝通調整針刺強度,因為有適度的針感是好的,表示經絡有某個程度上的回饋反應,是一種神經迴路的刺激與活化。把握針灸後經絡暢通的時機,接續做復健,有助於神經肌肉動作表現和功能的恢復,有相輔相成的效果。若有進步,可以酌情減少針刺治療的頻率,不宜突然中斷針刺治療,建議保持中醫定期追蹤觀察,預防勝於治療。另一方面,復健一樣是必須融入每日的生活中,讓針灸與復健轉化成中風後全新生活的保健習慣,一點一滴的重拾獨立活動不求人的自由!
         
 
封面故事
C型肝炎治療∼過去、現在、未來
C型肝炎微根除∼從醫院出發
雲嘉偏鄉C 型肝炎微根除計畫∼重造「肝」淨家園
C肝特攻隊∼前進高雄林園區和屏東縣來義鄉消滅C肝
藥癮靜脈注射者C型肝炎轉介經驗分享
特別報導
長庚醫院嗨爆醫療科技展 四大主題區+衛教講座熱鬧滾滾
心靈點滴
護理「心」成就
中醫報導
中醫針灸輔助治療 助中風半身不遂患者重拾活動自由
養生文化村報導
彩色人生,從「腳」開始
兒童醫療
食物添加物對兒童的影響
本月主題
2025消除C肝,全民動起來
焦點話題
2021 長庚運動醫學第二屆年度學術研討會
深耕台灣體育基層 長庚獲2021年國家「體育推手獎」雙項肯定
林口長庚團隊幫助換腎婦成功懷孕 喜獲雙胞胎實現當媽媽心願
高雄長庚淋巴水腫中心超顯微手術300例里程碑暨榮獲國際淋巴水腫手術卓越中心認證
人工耳蝸 翻轉人「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