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蝸 翻轉人「聲」 |
 |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耳鼻喉科顧問級主治醫師 吳哲民 |
 |
 |
 |
 |
 |
4歲的黃小妹因先天性失聰聽不到,在健保補助下,於2018年(1歲)時於外院植入第一個人工電子耳,2021年在林口長庚植入第二耳,植入後僅需極短時間適應,讓原本就優異的單耳聽能更加如虎添翼,爸媽對於術後成效感到嘖嘖稱奇。2021年5月6日土城醫院人工電子耳醫療團隊成立後,讓家住土城醫院附近的他們,在後續的追蹤和電子耳調頻作業都可就近在土城醫院進行。 成人語後失聰在術後3∼6個月即有成效,根據長庚統計116位成人案例,最快的1個月、最慢的6個月,多數可經由自我學習就能恢復8、9成聽能。成人若自我察覺聽不清楚或聽不見,可以考慮戴上助聽器,若戴上助聽器後,聽到的聲音還是不清晰或是戴上助聽器更吵,且又有耳鳴加重干擾,影響與人相互溝通或自我生活品質,這時就可以與耳科醫師討論植入人工電子耳的必要性。對於極重度聽損的孩童而言,雙耳植入人工電子耳的效果,比在非植入耳配戴助聽器更好。且患者於植入第二耳後,特別在聲音位置辨識與噪音下語音辨識方面都大有改善,受到的限制更少,此項雙耳效應在成人與兒童患者身上皆然,植入者術後恢復的聽能,也有助於人際關係的改善和社會功能的提升。 由於人工電子耳醫材科技不斷精進,目前的電子耳已可透過可自動判斷語音來源並減少噪音接收的麥克風技術,自動排除各種可減低語音辨識的噪音干擾,讓植入者在充滿噪音環境中也可與人交談、聆聽演講等(包括音樂欣賞)。而新型處理器也可直接與手機裝置串流(藍芽連線),原本用手機進行的電話接聽、音樂和影視音訊聆聽可直接在處理器上進行,不需要額外的設備。手機上下載的專屬APP可以監控聲音處理器狀況、轉換程式、追蹤每日接觸語言時間、調整音量、聲音靈敏度,確認電池的壽命等,也可以定位聲音處理器在哪裡(防止遺失),操作使用上更加便利。 因為創辦人王永慶先生的大愛,強力推動電子耳捐贈與補助政策,長庚醫療體系從1999年8月至今已完成千餘例,佔台灣半數以上。健保給付電子耳耗材上路之後,造福18歲以下重度聽損兒植入單側電子耳後,若礙於經濟因素無法負擔植入另一耳的家庭,經評估植入第二耳可以達到預期手術成效,且符合(中)低收入戶或領有身障生活津貼補助的患者,將有機會獲得長庚醫療體系的補助。 長庚醫療體系目前針對給付缺口,提供65歲(含)以下未達健保給付標準或政府補助條件,且經醫師評估裝置具成效者,給予不等程度的補助,依家庭經濟狀況甚至可達全額補助。補助範圍包括裝置人工電子耳所需之材料、手術及術後檢查等相關自付費用,土城醫院的患者亦享相同的補助準則,期望能造福更多新北市民。 國內目前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之醫療技術水準,只要經過完善的術前評估、篩選與持續的術後復健,多數成人植入者可達到一定的成效,特別是語後失聰者,由於失聰前已有語言經驗,在術後得以快速恢復聽力。以兒童個案為例,雙耳植入間隔時間越短,植入年齡越早、適應期就越短,術後成效也越顯著。土城醫院為提供民眾便利的就醫服務,舉凡電子耳術前的諮詢、植入手術的施行、術後電子耳調頻與追蹤等,土城醫院提供整合性的完善服務以節省民眾就醫時間。土城醫院人工電子耳團隊可望對於即將接受人工電子耳植入的重度大小聽損患者,提供更多醫療與復健資源的選項。 *人工電子耳相關補助辦法可逕洽:土城醫院社會服務課,電話02-22630588分機6909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特別報導 |
 |
 |
心靈點滴 |
 |
 |
中醫報導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兒童醫療 |
 |
 |
本月主題 |
 |
 |
焦點話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