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卷第十期 106年10月1日發刊
兒童耳鼻喉科專刊
感恩 感心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董事會董事 張昭雄
  時光匆匆,王創辦人永慶先生離開我們將近十年,在長庚追隨創辦人凡24年,想起過去點點滴滴,令人無限懷念。
  自完成台大外科組總住院醫師訓練後,遠赴美國繼續接受心臟外科訓練,因父母年事已高,故決定回台,無奈當時台灣有心臟外科的醫院非常有限,失望之餘,正思考再去美國之際,適逢長庚之設立,讓我能發揮所學,服務病人,更能隨側奉養父母,有此福分,永懷感恩。
  「勤勞樸實,追根究柢,止於至善」是創辦人終生奉行之人生哲學,亦是留給長庚最寶貴的資產,我也常鼓勵同仁可以以此為傳家之寶。去年大兒子張元豪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看他求學、行醫、教學及研究過程中,能力行此人生哲學,讓人頗感欣慰。
  約25年前,美國American Corpor-ation of Hospitals的一位副總裁,風聞長庚為擁有數仟床的大型醫院,推論以台灣一般管理的水準,必在管理上有些困難,因此來台,表達該公司可以提供「管理顧問」的服務。我和當時護理部廖張京棣主任接待,詳細並說明長庚醫院獨特管理模式,從門診、病房、開刀房及臨床檢驗科等,經在醫院走完一圈,坐下來討論後,他反而提出願付費,請長庚派人去幫忙該公司建立以「病人為上」之「長庚模式管理」,因當時醫院正在擴充,人力有限,只好婉謝。創辦人得知此事,交待台灣任何醫院如有需要,要無私且毫無保留提供長庚管理制度及細節。相信台灣在當今健保制度下,能提供平價的醫療,長庚模式的管理應有重要的貢獻。
  創辦人對員工之照顧及培養真是「揪感心」。記得高雄長庚周年慶時,舉辦醫學學術研討會,恭請他參加,他邀我同車南下,在院區門口,見到一位年輕的警衛,長得一表人才,表現稱職,突然他問我:「如果這是你兒子,你覺得怎樣?」他認為員工進長庚,長庚有責任給予訓練,且有不斷提升的機會和環境。此一提醒有如醍醐灌頂,讓我興起全力營造長庚為「醫院大學」的意識。
  長庚一向自詡為「大學醫院」,早期台灣嚴重缺乏優秀臨床專科醫師。我和醫教會吳德朗主委共同為主治醫師擬定獨特的「長庚模式」薪資,所謂「3、3、3」制。主治醫師薪資中,研究佔權重1/3、教學訓練佔1/3、診療費佔1/3,讓資深醫師能無私的傳承,在許多前輩及同仁努力及嚴格訓練下,培育出許多世界水準的各類專科醫師,如今除在長庚服務外,也可在台各醫院看到這些生力軍;在護理方面,也在廖張京棣主任共同努力下,訂立嚴格的護理人員訓練與分級制度,並在台灣首先設立「專科護理師」制度,以留住優秀人才,如今在台灣各院所也都可以看到許多長庚訓練出的護理人才。長庚長年訓練出高水準的專科醫師及護理人員,實在是當今台灣健保能有如此高水準醫療的重要基石之一。
  在創辦人的提醒下,以「大學醫院」的經驗迅速推動「醫院大學」的環境,不論院長室的管理人員、醫技、工務、儀器處及總務等,皆由醫院提供專業雜誌及書籍,並明定每星期至少1次的晨會,從事教育與研討,如有需要則提供到國外進修的機會等,打造出今日各領域人才濟濟的盛況。
  長庚過去四十年「以病人為上」之管理模式,許多前輩及同仁奉獻,在醫學及護理界訓練培養出許多優秀人才,為台灣建立「平價」且「高水準」的醫療做出重大貢獻。今後要以甚麼願景,凝聚同仁、共創未來?以個人淺見,今後長庚除要持續提供「平價」且「高水準」的醫療,可能要做到「長庚揪感心」的境界,藉教學、研究、臨床服務實踐更感人的企業社會責任,才能讓外界民眾有感,以提升長庚紀念醫院的形象。如何推動仍千頭萬緒,希望同仁共勉之。
  林口長庚也是第一家自設員工「托嬰、托兒、幼稚園」的醫院,創辦人認為醫療、護理等是奉獻的行業,醫院有責任讓員工無後顧之憂。長庚員工能全力以赴,實因員工深感創辦人照顧我們「揪感心」,希望當今領導階層,能秉持創辦人創院理念,繼續追求「勤勞樸實、追根究底、止於至善」的精神,讓員工及社會大眾感受到長庚醫院「揪感心」的照顧與服務理念,才是緬懷感恩創辦人之道。
         
 
封面故事
漫談兒童構音障礙
多重障礙兒童的上呼吸道問題
感冒好不了∼原來是鼻竇炎在作怪!
小兒鼻腔沖洗,是迷思還是巧思?
耳前瘻管
中耳積水的外科治療
新聞紀要
長庚獲頒體育署體育推手金質獎
2017永慶盃路跑 邀請您9/24一起跑出健康!
享「瘦」人生,動吃動吃!病態性肥胖病友座談會活動花絮
開啟孩子的認知學習之鑰∼兒童早療家長座談會活動花絮
醫學報導
熱環境下如何安全運動?
特別報導
散場的世大運 崛起的運動魂
「舉重」若輕∼郭婞淳勇破世界紀錄
長庚的世界,世界的長庚∼長庚大學顯微手術國際碩士學位學程結業
飲食營養
銀髮族的隱憂∼肌少症與飲食面面觀
暑氣全消 冰皮月餅
愛無國界
漏斗胸少年渴望揮灑汗水 長庚助獲新生
兒童醫療
結合型疫苗30週年
本月主題
淺談小兒耳鼻喉科常見疾病
感恩再出發
大家的長庚
感恩 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