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的長庚 |
 |
◎長庚決策委員會主委暨台北/林口長庚院長 程文俊 |
 |
 |
 |
長庚已經40歲了,40而不惑,在長庚這個大家庭裡,你我有的已待了數十年,有的則剛剛加入,不論時間的長短,大家都有一個共同點,也就是認同這個大家庭,也希望在人生最精華的階段裡,能夠在這裡成長與貢獻。 這40年來,在王創辦人永慶先生的堅持下,長庚改變了許多過去台灣的醫療陋習,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紅包文化、住院保證金等,長庚以服務一般平民為主體,以一律平等為原則,因此不拒絕病患就診、按先後順序簽床及不保留特定病床等,長期以來,也獲得民眾的好評。 由於是私立機構,沒有政府補助,一切必須自給自足,因此勤勞樸實,不奢華浪費變成行事準則,如此才能永續經營。但是長庚紀念醫院在社會公益遵循著默默耕耘,低調不張揚的作風,這些年來,有關公益支出,往往都超過政府規定的兩倍以上;在教學與研究的經費,更達八倍,由於大家的努力;在臨床上,長庚體系服務了台灣超過10%的病人;對於先進的醫療,也都全力以赴,例如兩年前台灣第一間質子中心在林口成立,第二間質子中心,數月後也即將在高雄長庚完工。器官移植及顯微手術等,也榮獲世界各國肯定。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是醫學發展之根本。在教學方面,長庚醫療體系訓練的量體相當的龐大,各院區對教學的投入都非常積極,欣慰的是,各層級醫師、護理與醫事人員的訓練成果,在教學評鑑與競賽中都能名列前茅,例如醫師暨12職類醫事人員教學成效評比,連續6年蟬聯全國第一。近十年來,長庚醫院接受歐、美、亞為主的外國醫師代訓人數達2600位,對國民外交亦有些許的貢獻;在研究方面,2016年就投入了將近40億元的經費,各個科研中心各有所成,同時也整合了基礎與臨床、本土與國際的各型研究計畫,彙集軟硬體於一身的尖端醫療園區研究大樓也即將開幕。 時間的巨輪是一直快速前進的,如果一直緬懷過去,就沒有將來,醫學的進步,是日行千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進步的不夠快,就是退步。「居安思危」的危機意識是我們大家必要的思維。一個40多年的機構不可能一直平靜無波,尤其身負民眾健康福祉的台灣最大的醫療機構,所謂「愛之深,責之切」,民眾對我們的期望也非常的大,這也就是數十年來,我們一直把「品質」當作最基本的要求,把「勤勞樸實」當作基本信念,把「要做就做最好的」當作基本原則。於此同時,危機就是轉機,我們要把它當作脫胎換骨、浴火重生的機會。 醫療志業與「生命」息息相關,包括了從出生到終老,在專業領域中,我們個人要持續的提升自我,同時也要在團隊合作,集思廣益、眾志成城下,讓各領域專業與世界同步。最重要的是加入「情感」的元素,讓整個環境感覺到「愛」的存在,這也就是長庚再出發中,能讓民眾感受到長庚「揪甘心」的作為,「社會公益」是我們重要的參與重點。 這些日子來,社會對我們有期待,也有更多的鼓勵,包括榮獲《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新世代最嚮往企業調查」醫療生技類第一名(圖一)、《遠見雜誌》全台民眾票選最佳醫學中心之一(圖二)。此外,長庚「運動醫學整合照護」公益計畫,在王瑞慧董事長大力支持推動下,所投注資源與規模為國內首見,贊助選手更在本次2017台北世大運期間獲得9枚金牌、7枚銀牌、12枚銅牌的佳績,醫療團隊備受政府與各界肯定,且已連續3年榮獲教育部體育署頒發體育推手獎─贊助類金質獎(圖三),全院同仁與有榮焉! 面對未來的百年,長庚選擇了改變,董事長成立了改革委員會,特別加入了各領域專家,在董事會的監督下,對組織架構及規章制度作一回顧與改善,希望在長庚大家庭,全體同仁齊心努力,共襄盛舉之下,讓大家的長庚再創輝煌。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飲食營養 |
 |
 |
愛無國界 |
 |
 |
兒童醫療 |
 |
 |
本月主題 |
 |
 |
感恩再出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