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環境下如何安全運動? |
 |
◎嘉義長庚復健科醫師 陳煒森
◎嘉義長庚復健科主治醫師 謝煒基 校閱 |
 |
 |
 |
近年來台灣夏季溫度屢創新高,根據中央氣象局統計,2017年截至8月13日為止,台北市35度以上的高溫天數已達43天,其中37度以上就有12天,在台灣歷史高溫紀錄上排名第3。今年8月7日已是立秋,立秋是從夏天過度到秋天的日子,不過,全台各地卻仍是熱呼呼,絲毫沒有轉涼的跡象。 在熱環境下活動有不少人會因為高熱環境引起身體的傷害而送醫,嚴重者甚至因此而危害到生命,因此,若有計畫或是習慣在炎熱季節中從事路跑、登山、騎自行車等戶外運動,應該要有熱環境下運動的基本醫學知識,以免健身不成反而傷害到自己身體的健康。 運動時體溫為何升高? 人體在運動時肌肉自然的收縮即會產生代謝熱,熱會被傳遞到血液及身體中樞,如此體溫上升就會引起排熱反應,而使得皮膚的血流及汗液分泌增加,使熱藉由蒸散至環境中而排出。心血管系統在體溫調節佔重要角色,但因為外在環境溫度、濕度、空氣流動、輻射及衣著等均會影響熱量的交換,當身體產熱大於熱排出,就可能引起高體溫。 體溫升高對人體的影響? 人體的降溫排熱需要身體流汗加上與環境的蒸散作用。單純身體流汗而無蒸散作用是沒有降溫效果的,且在沒有蒸散作用的情況下,會使得流汗速度增加,連帶造成體內脫水,脫水會增加身體壓力,使身體溫度升高、心跳增加。一般來說,人體每脫掉1%的水,就會使得體溫上升0.1∼0.2℃。 脫水對人體的影響? 在熱環境下,人體脫水量若達體重的2%以上,有氧運動的生理表現就會明顯的下降;當脫水的情況越嚴重,有氧運動的生理表現就會越差。脫水造成人體有氧運動表現受影響的程度,和當時當地的環境、所從事的運動類型及個人生理特質差異性有關。 急性的脫水會降低耐力運動的表現,且要特別注意的是人體耐力容量在熱環境下比在冷環境下還低。 如何對抗脫水? 注意事項: 運動前 1.運動前4小時,須喝下5∼7ml/kg的離子水(如:60kg的人即需要喝下300∼420ml的離子水)。 2.飲用含有鈉離子的水,可以幫助體液停留在人體,比較不會脫水。 運動中 1.避免體液流失大於體重的2%。 2.補充液體的量和時間,需視個人流汗速度,當時的環境、運動的類型及時間而決定。 運動後 1.正常飲食即可補充運動流失的水分。 2.目的是補充運動時流失的水分及電解質。 飲用過多的低滲透壓液體,如純水會造成運動相關的低血鈉症候群,病人會有頭暈、頭痛及意識改變等症狀。低血鈉症候群在長時間的運動(如馬拉松)特別容易出現。預防方法是不要單靠補充純水,而應該補充含有鹽份的液體或飲料。 常見熱傷害 ◎熱中暑 Heat stroke 症狀與表現:頭暈、頭痛、換氣過度、意識混亂。 意識狀態改變:明顯意識不清 中樞體溫:40℃ ◎熱衰竭 Heat exhaustion 症狀與表現:血壓下降、心跳及呼吸速率增加、頭痛、頭暈。 意識狀態改變:躁動、稍微意識不清 中樞體溫:37∼40℃ ◎熱昏厥 Heat syncope 症狀與表現:頭暈、噁心嘔吐接著昏倒,休息後可恢復。 意識狀態改變:有短時間的昏厥 中樞體溫:37∼40℃ ◎熱痙攣 Heat cramps 症狀與表現:肚子、手、腳的肌肉抽搐或疼痛,休息後可恢復。 意識狀態改變:無 中樞體溫:37∼40℃ 熱環境下的運動處方 一、在各個運動區間之間須安排休息(至少3小時、最好6小時,以補充運動所流失的水分或離子並恢復生理機能)。 二、運動強度:若以目標心率為量測標準,在熱環境下所做的運動量,一般會比在正常環境或冷環境下還低。 三、運動時間:第一次的運動時間最好從5∼10分鐘開始,若身體功能允許再慢慢往上增加。 擬定熱環境下運動計畫 一、篩檢出可能遭受熱傷害的人,如過度肥胖、多疾病及身體虛弱者。 二、環境評估:評估當時當地溫度、濕度。 三、逐步熱適應。 四、可輕易取得水和盥洗相關器具。 五、適量補充水分,不讓體重改變超過2%。 六、知道熱中暑、熱衰竭、熱昏厥及熱痙攣的表現。 七、知道如何緊急處理熱傷害:降溫、補充水分、送醫。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飲食營養 |
 |
 |
愛無國界 |
 |
 |
兒童醫療 |
 |
 |
本月主題 |
 |
 |
感恩再出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