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卷第十期 106年10月1日發刊
兒童耳鼻喉科專刊
中耳積水的外科治療
◎林口長庚耳科主治醫師 方宣燁
  積液性中耳炎俗稱中耳積水(圖一),除了必要的藥物治療外,通常難免接受外科性的處置,如單純的耳膜穿刺術、中耳通氣管植入術、耳膜成形術甚或是乳突切除術,最常見的還是通氣管植入術(圖二)。
  中耳積水是小孩子常見的疾病之一,發生的可能致病因有:(1)鼻過敏或慢性鼻炎、(2)急性中耳炎、(3)腺樣體肥大、(4)上呼吸道感染、(5)顱顏面異常、(6)吸二手煙、(7)特異性疾病等。常出現的症狀像是聽力減退(電視越開越大聲、聽不清楚家長講話)、注意力差、耳痛和耳漏等。
  在藥物治療1∼2個月後若積水仍在,就應該認真考慮進一步的處置,通常會優先考慮做中耳通氣管植入術,此項手術優點為手術過程短,能馬上減輕症狀,缺點是需要全身麻醉及無法保證通氣管脫落後,中耳積水是否會再復發。
  中耳通氣管植入術是目前相當普遍用來治療中耳積水的方法,通氣管的留置可免去反覆耳膜切開的困擾。手術過程是在全身麻醉下,經由耳道(耳朵外觀無傷口)將耳膜切開一個小縫吸乾積液,排除中耳的負壓,然後把通氣管套在耳膜上。通氣管通常在半年∼一年之間自行掉落,期間會視情況回診檢查耳管位置並進行聽力追蹤。
  若是不去理會中耳積水,短期的影響是無法接受聲音的刺激,必然會影響語言學習及表達能力,長期來講,會出現:(1)耳膜永久性穿孔、(2)耳膜凹陷、(3)聽小骨及中耳組織破壞、(4)內耳神經性傷害、(5)形成膽脂瘤、(6)永久性聽力障礙等後遺症。
  針對積液型中耳炎,外科治療固然有全身麻醉的風險,但是可在很短時間內解除病童像潛在水中聽聲音的痛苦,使中耳腔回復正常生理機能狀態,故通氣管植入術是常規針對藥物(如抗生素)治療無效的積液性中耳炎的外科治療方式。
  術後耳道流淡黃色液體是正常,可正常洗頭,勿對著耳內沖水,游泳時若池水太髒,則建議戴耳塞或先避免耳朵會浸水的活動,若術後有流膿流湯的情形,則需使用耳滴劑治療,期間會視病童情況以月為單位回診追蹤觀察耳管位置,半年後會複檢聽力。
         
 
封面故事
漫談兒童構音障礙
多重障礙兒童的上呼吸道問題
感冒好不了∼原來是鼻竇炎在作怪!
小兒鼻腔沖洗,是迷思還是巧思?
耳前瘻管
中耳積水的外科治療
新聞紀要
長庚獲頒體育署體育推手金質獎
2017永慶盃路跑 邀請您9/24一起跑出健康!
享「瘦」人生,動吃動吃!病態性肥胖病友座談會活動花絮
開啟孩子的認知學習之鑰∼兒童早療家長座談會活動花絮
醫學報導
熱環境下如何安全運動?
特別報導
散場的世大運 崛起的運動魂
「舉重」若輕∼郭婞淳勇破世界紀錄
長庚的世界,世界的長庚∼長庚大學顯微手術國際碩士學位學程結業
飲食營養
銀髮族的隱憂∼肌少症與飲食面面觀
暑氣全消 冰皮月餅
愛無國界
漏斗胸少年渴望揮灑汗水 長庚助獲新生
兒童醫療
結合型疫苗30週年
本月主題
淺談小兒耳鼻喉科常見疾病
感恩再出發
大家的長庚
感恩 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