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卷第十二期 110年12月1日發刊
皮膚黴菌感染面面觀
疫情中也能擁有滿滿的溫暖
◎林口長庚門診三組門診專任護理師 藍聿穎
從來沒有想過「肺炎」這個尋常不過的診斷,會因為加上了地名之後,讓我的生活過得如此不同.某一天,主管為了即將開立的疫情門診,徵詢我的意願後.就這樣,開始了我的防疫生活。
第一次踏進疫情門診,感受大不同,從入口處開始,一道道管制的門,隨處可見的洗手設備,牆上一張張穿脫防護衣的海報,地上一條又一條的標示,劃分汙染區及乾淨區,櫃子裡滿滿的防護裝備,獨立的負壓空調,獨立的採檢室,獨立的X光檢查室,醫院給足了防護裝備,讓我信心滿滿。
我跟醫師才剛著完全套防護裝備,沒能來得及熟悉環境之前,電話鈴聲不斷響起,代表著有許多人打來詢問事情,也代表著高風險的病人即將來到疫情門診。這一切,來得又急又快,只能打起精神,小心謹慎。疫情門診的輪序,通常是一個月一次,一次一週,其中最特別的是,只要輪到我當班,病人數絕對是非常多,採檢量也一樣,同事們總笑我掃把,我都說我是一朵盛開的鳳梨花,畢竟我一天的病人量可以遠遠多於其他同事們一週合計的病人總數。幸運的是,我們有很多支援,醫院是我們最強而有力的後盾,感染管制小組是我們最強的智囊團,總是能在第一時間幫我們更新資訊及解惑。電腦設備、環境消毒、檢體送檢及轉送病人,舉凡所有跟疫情門診有關的事,都是專人專責,心裡感受踏實許多,不會在需要的時候,找不到支援。
因應疫情的變化,醫院的政策不斷更新,來疫情門診的病人也越來越多;來來往往的病人中,有人不滿表示:「我只是出國,為什麼要來這裡看診」,「你們穿成這樣,我並沒有生病!」有人不發一語,不願接觸門診內一切桌椅設備,因為他覺得自己沒有病,如果之後不幸確診,就是在疫情門診感染到的.也有人在疫情門診外的玻璃門徘徊,一看見身著防護裝備的我,嚇得連連後退,頭也不回的小跑步離開.但是,絕大多數的病人都是溫暖且貼心的,關心我的防護裝備是否完善,在乎防護裝備的舒適程度及我的心情,不斷叮嚀著要我們一定好好保護自己,我們互相為彼此加油,堅信著一定很快可以恢復往日的生活。
我除了是一名護理師,還同時擁有許多不同的身分;身為一個「母親」,孩子天天都在問:「媽媽,你今天去『那裡』嗎?累不累?我幫你按摩。」,「那裡」指的就是疫情門診。直到有一天,真的累到回家倒頭就睡,小四的女兒擔心的對我說:「媽媽你不要上班了,我叫爸爸養你。」這時候我才心酸酸的發現,累的不只我,是全家人.身為一個「家長」我其實很擔心學校會不會在乎我的職業,會不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待我的孩子,總是叮嚀孩子們,口罩一定要戴好,勤洗手,保護自己也保護同學。身為一個「女兒」,娘家的父母也關心我,防護裝備人員過夜及沐浴的地方。身為一個「媳婦」,婆婆幫忙家中許多事情,煮飯、洗衣.身為一個「妻子」,先生也只叮嚀我,有需要就去,小心照顧自己就好。雖然我有4個身分,為人母、為人女、為人媳、為人妻,但是這些身分都只給我滿滿的關心與支持,沒有任何人、任何事會讓我感到灰心或沮喪。
從疫情發生至今,每天觀看阿中部長的記者會成為生活必備的一件大事。同事、家人討論疫情,配合政策不群聚不去人多的地方,偶而收到來自醫院及四面八方給的防疫物資,心裡總是既感動又感謝。許久未聯繫的朋友,也因為疫情的關係,來電關心我的生活,我們相約疫情結束後相聚。
隨著現在醫院防疫措施的落實,疫苗的開放施打,疫情的漸漸平穩。只要堅持勤洗手、戴口罩,相信很快就可以回到之前,和家人、同事、朋友一起開心出遊,過著平凡又幸福的生活。
         
 
封面故事
腳趾甲增厚、腳底脫屑好困擾~我得了灰指甲/香港腳嗎?
惱人的頭皮搔癢脫屑~成人頭癬
人畜共通的黴菌感染
你不可不知的皮膚病變~深部黴菌感染
醫學報導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腦神經外科醫務特色~神經血管手術
特別報導
長庚創院45週年 守住疫情邁入新創醫療時代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榮獲2021年全球永續獎(GCSA)暨台灣企業永續報告書白金獎(TCSA)雙項殊榮,永續作為獲得肯定
社服園地
疫情下的生活調色盤疫情下的生活調色盤
心靈點滴
疫情中也能擁有滿滿的溫暖
中醫報導
談中醫舌診
飲食營養
喝咖啡到底好不好?
兒童醫療
新冠病毒感染的長期影響
本月主題
認識皮膚黴菌感染
焦點話題
國內兒童缺鋅比率高,恐影響發展與活動力
消化道潰瘍研究進展~揭開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新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