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卷第十期 109年10月1日發刊
腦性麻痺面面觀 治療新趨勢
肺腺癌標靶藥物介紹
◎林口長庚胸腔內科系肺腫瘤內視鏡科主任 郭志熙
近年死因統計,肺癌蟬聯惡性腫瘤死因之首,許多民眾一提到肺癌便膽顫心驚,患者也時常陷入莫名恐慌。在所有肺癌種類裡,又以肺腺癌所佔比例最高,診斷時常常已是病況較嚴重的後期;近年來,標靶藥物成為肺腺癌的治療利器,但它與傳統的化學治療有什麼差異呢?
傳統的化學治療,是利用癌細胞生長速度比正常細胞快的特性,透過化療藥物抑制癌細胞生長,阻斷癌症擴散及轉移的可能。但這種藥物同時也會抑制正常細胞生長,產生副作用,包括掉頭髮、腹瀉、噁心嘔吐等症狀。近年來在科學家不斷的努力研究,發現癌細胞其實有許多專一的生長特性,都非正常細胞所需要。針對這些專一生長特性去加以阻斷,可以對肺癌的治療帶來更好的效果,並大幅降低對正常細胞的破壞,以及對人體的副作用,這也是標靶藥物治療與傳統化療最大的差別。
但標靶藥物種類多,到底該如何選擇呢?雖然近年來臨床上的經驗都告訴我們,標靶治療的成效會比化學治療好,但並非每位肺癌患者都可以使用標靶治療。標靶藥物是一種精準醫療,患者在確診為肺癌後,需先經過基因檢測,事先找出患者是否擁有特定的癌細胞基因,才能針對特定的基因,對症下藥。原則上肺腺癌治療最重要的就是先區分基因突變的類型,再依基因突變類型選擇標靶藥物。東亞人最常見EGFR基因突變,大約佔50%,其次則是ALK基因突變大約佔3∼5%,而ROS1與BRAF則各佔1%左右,這些都有對應的標靶藥物可治療,存活期相較過去有極大的進步。
國際上治療EGFR突變第一線治療目前包含第一、二、三代標靶藥物。東方人使用第一代第二代標靶藥物大約可持續治療10個月到1年,若是出現抗藥性T790M基因突變,接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約可治療10個月,半數病人皆可存活2至3年以上,相對於過去只有傳統化療沒有接續的標靶藥物,對整體的預後改善很多。
並不是所有病人都有機會在第二線接續到第三代標靶藥物,只有約一半病人有T790M基因突變可接續第三代標靶,沒有T790M基因突變的病人就會考慮以化療為主,或是進一步以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來尋找其他亦有對應標靶藥物但較少見的基因突變。我有一位50多歲男性患者,樂觀且愛運動,正值壯年卻罹患EGFR突變肺腺癌;他先是吃第一代標靶藥物,但7、8個月後即出現抗藥性,但仍積極接受腫瘤次世代基因定序測驗,結果發現T790M抗藥性基因以及另一種RET融合基因共存,目前患者接受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以及RET標靶藥物聯合治療,腫瘤反應相當良好。
最後需提醒,若有肺癌家族史及抽菸高危險族群,應定期做健康檢查,以早期診斷並及早治療。若是發現疾病時屬於晚期,也不需絕望,配合醫師積極接受必要的基因檢測,尋找最適合的標靶藥物,必能發揮最佳療效,重拾原有生活品質。
         
 
封面故事
腦性麻痺兒童可能合併的醫療問題
非侵入性腦刺激及機器人輔助治療在腦性麻痺兒童的應用
如何協助腦性麻痺兒童改善吞嚥及語言問題
認識腦性麻痺兒童常用下肢輔具
醫學報導
肺腺癌標靶藥物介紹
特別報導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 胸腔心臟血管外科特色醫療簡介
社服園地
活動花絮
心靈點滴
「醫」同戰「疫」,守「護」未來
中醫報導
中醫內服、外治改善「氣喘」症狀
飲食營養
大豆製品是痛風患者的禁忌?
兒童醫療
兒童慢性咳嗽
焦點話題
「醫檢攜手,守護兒少」 法務部與長庚醫院齊心推動兒少保護
就醫添樂趣 遊玩無障礙 林口長庚共融遊戲場 LET’S PLAY!!
純母乳哺餵應適當補充維生素D和鐵劑 以降低寶寶成長緩慢之疑慮
提升子癲前症的篩檢偵測率 台北長庚將聯合6國建立亞洲標準資料庫
新型軟式輸尿管鏡 一次解決困擾多年腎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