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卷第四期 113年4月1日發刊
肺癌診治新進展
手無縛雞之力∼媽媽手
◎嘉義長庚中醫科醫師 陳信宏
45歲的職業婦女小美,因工作因素需長時間敲打鍵盤或用滑鼠處理電腦行政文書。這天手機突然傳來老闆的訊息通知,情急之下,小美以單手使用手機查看訊息,突然間!右手大拇指腕部出現明顯的刺痛且沒有力氣移動,擔心是不是有其他問題,當天下班之後,小美立刻就醫,原來自己患了「媽媽手」。
什麼是媽媽手
媽媽手表現的症狀,是在大拇指接近手腕處的地方,會出現持續疼痛或是腫脹的情況,甚至無法使力,嚴重的可能還會出現凸起的腫塊或是大拇指活動卡卡的感覺。
醫學上稱媽媽手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或是狄魁文氏症。造成原因是由於「伸拇短肌」與「外展拇指長肌」發炎疼痛所致。(將大拇指翹起來之後,可以看到這兩條肌肉的肌腱)
這兩條肌肉的收放,原先是用於協助大拇指產生開與合的動作,但當施力不當或是過於頻繁使用後,就會產生肌腱發炎的現象,這種情況常出現在需要頻繁使用拇指的族群,如:端餐盤服務生、常使用大拇指滑手機的人、需長時間握筆寫字的人或是整理書櫃擺書上架的人。
我不是媽媽,也會有「媽媽手」嗎?
常有人誤以為,媽媽手,只有媽媽本人才會得,但並不是這樣的。「媽媽手」的命名源自於病症在中年婦女或生產過後婦女常會發生而得名,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這群辛苦的媽媽們,因忙碌而需長時間不當使用大拇指與周邊肌群所致。因此,不論是誰,只要是在肌肉施力失當或是過度使用時,就很有可能會產生媽媽手。
預防媽媽手的保健動作
平常保健,可以適時透過以下3個簡單保健動作,來舒緩手腕部的肌肉(圖一)。
一、對掌比3:將大拇指朝小指方向對掌移動,並壓於小指上,姿勢維持6秒10次。
二、握拳下擺:拇指由四指包覆,將手腕向尺骨側(小拇側)下壓,姿勢維持6秒10次。
三、扳掌上抬:一手將掌心向上扳,姿勢維持15∼30秒,反覆3次。
上述的肌肉牽張與肌力訓練運動,不適合操作過快或是過量,整體的運動精髓在於能「穩定」、「緩慢」而「持久」的完成保健運動,這樣才可以獲得良好的肌肉放鬆效果。
該怎麼知道我有沒有媽媽手呢?
媽媽手典型的理學檢查為芬可斯坦測試,經芬可斯坦測試後,如果在大拇指靠近腕部處會疼痛,即非常有可能為媽媽手。詳細檢測的方式,可以依照以下兩個步驟(圖二):
一、將大拇指朝手掌方向下壓,並以其他四指包覆大拇指。
二、將手腕向尺骨(小拇)側下壓。
我好像有媽媽手,我該怎麼辦?
臨床上如果出現媽媽手的症狀時,一般都會先建議讓患處獲得充分的休息,並減少大拇指動作。也可以透過使用護具保護大拇指,讓大拇指周圍的肌肉能獲得充分休息。
臨床治療上,醫師會透過推拿與針灸來達到舒緩與放鬆肌群的效果。曲池、尺澤、陽溪與列缺穴,透過這幾個穴位的局部按摩或針灸治療,都可以達到放鬆肌肉與止痛的效果(圖三)。
● 陽溪穴:翹起大拇指後,靠近腕部兩筋之間凹陷處。
● 列缺穴:翹起大拇指後有兩條筋,上方筋往下延伸,約在腕橫紋下兩指處。
● 曲池穴:手肘彎曲後,肘橫紋的外側(大拇指)端。
● 尺澤穴:肘橫紋處,有一名顯的凹窩,靠外側(大拇指)端的肌腱處。
         
 
封面故事
看不見的隱形殺手「肺癌」無所遁形∼肺癌篩檢 LDCT 介紹
次世代基因檢測介紹
肺癌標靶藥物治療∼健保新藥 tepotinib
肺癌精準治療新利器∼抗體藥物複合體 (ADC)
醫學報導
羽球正夯∼簡介羽球相關運動傷害與新療法
心靈點滴
護理,始終是那連結的橋樑
中醫報導
您有自律神經失調嗎?中醫助您找回身心的平衡
養生文化村報導
養生村的路
兒童醫療
新生兒小下巴、顎裂、呼吸道阻塞 簡介「皮爾羅賓症候群」的新型手術療法
本月主題
肺癌診治新進展
焦點話題
惡性腦瘤的創新希望∼類病毒奈米載體與基因靜默
肩關節鏡術後復健新觀念∼提早復健可提早康復,回歸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