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高不是病?高起來要人命! |
|
◎林口長庚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吳家棟 |
|
|
|
血液經心臟輸送至全身時,對血管所產生的壓力稱為血壓。血壓過高時血管內部會受損,經年累月後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腦中風、腎臟病等其他重大疾病。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狀況調查顯示,台灣18歲以上民眾高血壓盛行率為24.1%,約4個人就有1個人罹患高血壓,世界衛生組織2009年公布的全球健康報告指出,高血壓居全球導致死亡的危險因子首位,之後依序是吸菸、肥胖、及缺乏運動,與高血壓相關的死亡占總死亡的18%。由於高血壓早期常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被忽視,因此成年民眾應定期量測血壓,有異常應及早就醫。 如何正確量測血壓? 門診時常被問到:何時量血壓最好?一般建議早上起床後或晚上睡前測量,因為這兩個時段血壓較低,視同基礎血壓,每天測量的時間最好固定。根據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量血壓前應靜坐5分鐘以上,1小時內不可喝茶、咖啡、可樂或抽菸等,因為刺激性物質會使血管收縮,導致血壓上升。運動後30分鐘內也不適合量血壓,若服用降血壓藥物可在吃藥前量測。最好不要隔著衣服量血壓,測量時靠椅背坐正,雙腳放鬆,手肘平放於桌面,壓脈帶綁在上臂距手肘約2指幅的位置,不要綁在手肘處。至於左手或右手,建議測量血壓較高的手臂,兩手血壓相差20毫米汞柱(mmHg)以上應告知醫師。若時間充裕可連續測量3次取平均值,每次間隔3到5分鐘。 多久測量血壓一次? 國民健康署建議18歲以上的民眾每年應至少量一次血壓,以下幾種人則建議每月至每週測量血壓:有高血壓家族史、40歲以上且肥胖或工作壓力較大、女性更年期過後。而有心血管疾病、中風、慢性腎病、或已經接受降壓藥治療的患者,建議每天測量。 高血壓的診斷標準 血壓正常值為收縮壓130、舒張壓85mmHg以下(<130/85),高血壓定義為診間(就醫時)收縮壓140、舒張壓90mmHg以上(≧140/90),如果血壓介於130∼139/85∼89mmHg,稱為血壓偏高,應小心監測及調整生活習慣。就醫時可能因心理壓力大導致血壓上升,即所謂的白袍症,因此診間血壓過高的民眾應在家中自行測量血壓,若家中平均血壓超過135/85mmHg,可診斷為高血壓。 高血壓的治療目標 不同國家及地區對於高血壓的治療目標也不完全相同,整理如下表,台灣治療指引建議高風險患者如高齡、冠心症、或慢性腎病,收縮壓降到120比140mmHg有較佳的預後,因此對這些患者建議家中收縮壓可考慮降到120mmHg。由於藥物反應及身體狀況因人而異,下表僅供參考,實際治療目標應由醫師依患者病情決定。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心靈點滴 |
|
|
中醫報導 |
|
|
飲食營養 |
|
|
兒童醫療 |
|
|
焦點話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