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卷第四期 113年4月1日發刊
肺癌診治新進展
「飲食有節」∼淺談肥胖與第二型糖尿病的飲食習慣
◎台北/桃園長庚中醫部內兒科主治醫師 黃悅翔
肥胖是一種病
  由於生活型態的轉變與食品工業的影響,肥胖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公共健康議題。2013年美國醫學會投票通過,正式承認肥胖是一種病,促使醫師更加重視患者肥胖的問題與治療。
  2016國民健康署年報中提到,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2013∼2015年國內成人、高中、國中與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盛行率分別占44.8%、24.8%、24.3%、27.6%,台灣成為亞洲最胖的國家,且台灣十大死因有8項疾病與肥胖有關!肥胖不再是福態的象徵,而是慢性病的溫床。因此肥胖防治也是政府近年來一直很重視的課題。
  造成國人瘦不下來的原因,與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密切相關。在桃園長庚糖尿病中西醫聯合門診中,很多肥胖的第2型糖尿與代謝症候群患者,體重與血糖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就是因為晚吃晚睡與吃錯食物。肥胖患者最常抱怨的一句話就是「醫師,我吃很少耶!可是體重還一直增加。」其中的原因大多在於飲食不當、時間不對!
「吃對」比「想吃」更重要
  我們從小的教育強調「五育」德智體群美,然而,日本在2005年通過食育基本法,將第六育「食育」列入國民義務教育的教學重點,教導下一代「吃對」比「想吃」更重要。
  在台灣,常常見到長輩們會以糖果、飲料、冰品、零食或麥當勞獎勵小孩,學校老師會請喝珍珠奶茶當作鼓勵學生的獎品,不但在不對的時間吃進這些不健康的食物,這些錯誤的飲食觀念還會潛移默化影響下一代。再者,父母工作晚下班,孩子也跟著晚吃或外食亂吃,造成台灣有近3成的國中小學童過重或肥胖,為亞洲之冠。可怕的是,這些肥胖學童未來成年罹患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血管風險的比例也跟著增加,無疑對個人、家庭與國家健保財政都造成負擔。
腸道為健康之本
  從2008年美國啟動人類微生物體計畫後,開啟一系列腸道微生物的研究,發現腸道內有超過1千種微生物群,腸道微生物組的基因數為人體150倍,細菌細胞總數為人類細胞的10倍,且這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總重量竟可達1.5公斤。腸道不僅是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也是內分泌器官,還經由菌→腸→腦軸產生蝴蝶效應,影響人的喜怒哀樂、神經傳導、新陳代謝等。不同的飲食型態會改變腸道微生物菌叢,也決定了我們的健康。古人云:「病從口入」,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早在公元前三四百年之前就說過:「所有的疾病都起自於腸道。」,以現今的醫學知識角度來看說得真是一點也不為過。現代人流行一句「腰圍三尺,非一日之饞」。的確,天下無減肥妙藥,只有忌口是王道。
飲食有節
  五千年前,中醫古籍《黃帝內經》就提到「飲食有節」的養生觀念。「飲食有節」有兩層意思:一是指節制,表示食勿過飽,飽食則傷脾胃,促人早衰,所以主張「七分為度」,即七分饑即食,七分飽即止,而到了現代還須加上不該吃的加工食品要有所節制。二是指節律,代表飲食要定時有規律。
  最近研究文獻指出,吃得不穩定比吃得過多更容易導致肥胖,因為當面臨飢餓壓力的時候,根據生物演化法則,會用儲存脂肪的方式來保存能量,越餓則儲存能量的機制越強,當飢餓過後又飽餐一頓再倒頭大睡時,無疑是讓脂肪進帳滿滿。「飲食有節」這個「食育」觀念對於肥胖與第2型糖尿病人尤為重要,如果能吃對的食物、吃對的時間,既能夠營養均衡無虞,體重趨於標準,血糖亦會得到良好的控制。
營養不均衡 肥胖找上門
  誘發第2型糖尿病動物模型中,常用的方法就是餵老鼠吃高脂高糖的飼料,發現進食這種飼料的老鼠食量比進食正常飼料組的老鼠還少,但體重卻明顯的增加,甚至胖得像一隻兔子,進而血糖上升(圖一)。這樣的現象同樣發生在肥胖病人身上,例如早餐只吃一個麵包加奶茶,午餐吃外食便當(飯很多、青菜很少、醬料多)或麵食,下班後回到家都差不多7點了才大吃一頓豐盛的晚餐。這樣不但容易午、晚餐前肚子餓,血糖控制不好,營養也不均衡,體重還持續上飆。如何正確的聰明選擇食物、健康吃與吃對時間,一直是門診衛教病人的重點。
  此外,台灣的手搖飲料文化盛行,飲料店隨處可見,賣場又不定時有促銷飲料的活動,加上人人都愛嘗點甜頭,因此衛教上會以中藥茶飲(圖二)來取代飲料,不但口感佳還具有降脂祛濕作用,例如針對肥胖、高血脂的患者所開立的清肝消脂茶。由於大部分第2型糖尿病患者都是體重過重或肥胖,因此對於這些糖尿病患者「治肥」就是治本。根據營養基因體學的論述,體型就是基因表現的一種綜合結果,肥胖患者唯有「飲食有節」,改變體型,進而改變糖尿病體質。
聰明選、健康吃
  《漢書.酈食其傳》:「民以食為天」。吃實在太重要了,你可能會懶得運動或沒空運動,但每天都一定會吃,如果因為工作忙碌或種種理由把應該放在第一順位的「吃」給忽略,沒有吃對的食物、對的比例及對的時間,健康就會受到威脅,長期下來肥胖與三高就會找上門。
  若飲食習慣不改、生活作息不變,藥物就越吃越多、劑量越來越高,效果卻不見得好。希波克拉底曾說:「讓食物成為你的藥物,你的藥物就是你的食物。」由於現在外食族非常多,如果能提升國人正確的食育觀念,讓公司行號與餐飲業者都能積極推動貨真價實的健康餐,而非只是重視熱量的健康餐,且不讓工作的時間壓縮或延誤吃飯的時間,台灣肥胖與第2型糖尿病的比例應該就會下降。從現在開始,就讓我們一起從聰明選、健康吃做起吧!
         
 
封面故事
看不見的隱形殺手「肺癌」無所遁形∼肺癌篩檢 LDCT 介紹
次世代基因檢測介紹
肺癌標靶藥物治療∼健保新藥 tepotinib
肺癌精準治療新利器∼抗體藥物複合體 (ADC)
醫學報導
羽球正夯∼簡介羽球相關運動傷害與新療法
心靈點滴
護理,始終是那連結的橋樑
中醫報導
您有自律神經失調嗎?中醫助您找回身心的平衡
養生文化村報導
養生村的路
兒童醫療
新生兒小下巴、顎裂、呼吸道阻塞 簡介「皮爾羅賓症候群」的新型手術療法
本月主題
肺癌診治新進展
焦點話題
惡性腦瘤的創新希望∼類病毒奈米載體與基因靜默
肩關節鏡術後復健新觀念∼提早復健可提早康復,回歸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