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卷第四期 113年4月1日發刊
肺癌診治新進展
寶寶的「蛋蛋」不見了∼談隱睪症
◎林口長庚小兒外科主任 明永青
隱睪症在小兒外科門診是很常見的問題,通常是由家屬或健兒門診的兒科醫師發現未能在男嬰幼兒的陰囊位置觸摸到睪丸,之後轉介過來小兒外科的門診進行後續處置。
在門診我們會沿著該側鼠蹊管到陰囊的方向進行觸診,大部分的個案可以在這個區段觸摸到未下降的睪丸,少數個案(5.10%左右)因睪丸位置太高位於腹腔或本身萎縮未發育就可能沒辦法藉由觸診得知睪丸的位置,此時我們常安排超音波檢查進一步確認睪丸的位置。

定義
睪丸在胚胎發育7個月左右就會開始由腹腔下降穿過腹股溝,而於8到9個月時降落至陰囊。如果出生時睪丸仍未下降至陰囊,我們就稱之為「睪丸未降」或是「隱睪症」。嚴格來說,「隱睪症」包含的範圍更廣泛,除了最主要的睪丸未完全下降之外,還包括有異位性睪丸以及睪丸萎縮未發育。

發生率與評估時機

根據統計,約3%的足月男性新生兒患有隱睪症,而在早產男性新生兒則有最高達30%的機率患有隱睪症,其中約有10%為雙側隱睪。但在滿1週歲時,則只有約1%的幼兒仍有隱睪症,可見在1歲以前睪丸是有可能下降到陰囊內的,美國小兒外科醫學會的指引也建議,若男性幼兒滿週歲其睪丸仍未下降至陰囊,就應該進行手術治療,且最晚不要超過1歲半手術。
目前嬰幼兒麻醉技術日趨成熟,且臨床研究顯示,若超過6個月時睪丸仍未掉入陰囊中則,未來自動下降到陰囊的機率就會大幅下降,所以目前我們建議患有隱睪症的幼兒都應該在出生滿6個月之前至小兒外科門診進行評估,如果幼兒滿6個月且評估起來其睪丸位置非常高(靠近腹股溝內口或位於腹腔內)就應該考慮開刀進行睪丸固定,也比較容易將睪丸固定在較滿意的位置,得到更好的預後。

發生原因
睪丸引帶異常與荷爾蒙異常是目前較廣為臨床醫師接受的原因,睪丸引帶是牽引睪丸由腹腔下降至陰囊的索狀結構,如果其缺損異常或位置不正確就可能導致睪丸無法完全下降。而患有隱睪症的幼兒在目前的研究上也常常合併有某些荷爾蒙的缺乏,可能間接或直接造成睪丸無法完全下降。目前仍有些兒科醫師會嘗試採用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或促黃體激素釋放激素等進行荷爾蒙治療,但其臨床成效不彰,成功率通常不到2成,且需要兒科醫師詳細評估才能執行。其他可能原因則包括睪丸本身發育不正常,結構有問題,例如輸精管與副睪丸完全分離未連通等,也可能造成睪丸無法下降,這也能用來解釋為什麼有些病童就算經過手術固定仍會有較高的不孕機率,與部分病童會產生睪丸萎縮(約8%),此外腹壓過低也被提出是隱睪症的可能原因之一,因為腹裂的病童有顯著較高的隱睪症機率。

類型與檢查方式
造成隱睪症最主要原因是睪丸下降不完全,9成以上的病童都是此類。睪丸的位置可能停留在由腹腔下降至陰囊路徑中的任何部位,由上往下,包括腹腔內或腹股溝內一直到陰囊的上方。
異位性睪丸則佔不到百分之5,主要的原因是睪丸引帶的位置不正確,將睪丸牽引至會陰部,靠近大腿處或是陰莖的上方等。
睪丸萎縮未發育的機率就更低了,在隱睪症的病童只佔了3%左右,這是指先天睪丸沒有發育或萎縮消失,在臨床上它和位於腹腔內的高位隱睪症一樣沒辦法藉由觸診探查出來。如前文所述我們一般會安排超音波進行檢查,這是相對最沒有侵襲性的檢查方式,如果超音波檢查仍無法發現睪丸,目前我們臨床上會於手術時逕行採用腹腔鏡探查進行最後確認。至於其它可以採用的檢查方式,以核磁共振檢查較常被建議用來作為更進一步的檢測,但此檢查耗時較久且病童常需一定程度的鎮定麻醉,電腦斷層檢查則因為輻射問題較不被建議,血管攝影也曾被提出作為檢測方式但侵襲性較高,並且上述檢測都可能有所疏漏,沒辦法如腹腔鏡探查一般,百分之百確認腹腔內睪丸的存在。

預後
陰囊具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其內的溫度會比體溫降低1.2℃左右,這也是比較適合睪丸製造精子的環境,所以睪丸是否固定於陰囊的位置會與之後是否產生不孕症相關。目前的研究發現單側隱睪症的患者就算經過手術固定不孕症的機率(約20%)仍會略高於一般族群(約15%),雙側隱睪症的患者則有明顯較高的不孕症的機率(約50%),另外依據美國小兒外科醫學會的指引,雙側隱睪症的患者都建議需轉介至兒童內分泌科或遺傳科進行進一步的評估。
隱睪症的病人得到睪丸惡性腫瘤的機會(約1/2500)為一般人(約10萬分之1)的40倍左右。目前對於早期開刀是否能減少睪丸惡性腫瘤的罹患機率仍缺乏有力的證據,但早期進行睪丸固定於陰囊,對於之後早期偵測睪丸病變與進行即時處置,避免延誤治療則具有顯著的意義,這也是患者需要接受睪丸固定手術治療的目的之一。

結語
患有隱睪症的幼兒都應該在出生滿6個月之前至小兒外科門診進行專業評估,以利於提供最即時的治療與改善病人的預後。
         
 
封面故事
看不見的隱形殺手「肺癌」無所遁形∼肺癌篩檢 LDCT 介紹
次世代基因檢測介紹
肺癌標靶藥物治療∼健保新藥 tepotinib
肺癌精準治療新利器∼抗體藥物複合體 (ADC)
醫學報導
羽球正夯∼簡介羽球相關運動傷害與新療法
心靈點滴
護理,始終是那連結的橋樑
中醫報導
您有自律神經失調嗎?中醫助您找回身心的平衡
養生文化村報導
養生村的路
兒童醫療
新生兒小下巴、顎裂、呼吸道阻塞 簡介「皮爾羅賓症候群」的新型手術療法
本月主題
肺癌診治新進展
焦點話題
惡性腦瘤的創新希望∼類病毒奈米載體與基因靜默
肩關節鏡術後復健新觀念∼提早復健可提早康復,回歸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