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卷第三期 113年3月1日發刊
微創新時代∼機器手臂手術多專科運用
當運動員面對心理輔導∼精神科醫師的第一手觀察
◎基隆長庚精神科主治醫師 陳建鴻
1894年國際奧會創立之初,以「更快、更高、更強(Faster, Higher, Stronger)」作為奧運格言。一百多年後的現在,生活步調加快,遇到全球COVID-19疫情肆虐,人們的壓力更是有增無減。2021年體壇明星網球選手大.直美(Osaka Naomi)和美國體操天后拜爾斯(Simone Biles)相繼退出法網與奧運賽事後,運動圈內「It` OK not to be OK」的口號掀起一股注重心理健康浪潮。筆者與國立體育大學陳龍弘教授合作執行「運動員心理支持計畫」幾年來,從對有心理困擾(例如焦慮、憂鬱、飲食疾患)的輔導,到訓練心理素質增進運動專項表現(例如「正念運動性能增進法」的介入),本土的運動員面對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所提供的心理訓練與支持,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我沒有病!
外在壓力(例如疫情的升溫)與內在壓力(賽事逼近的壓力或者是訓練的辛苦)可能導致選手產生身心症狀。前陣子有位年輕壯碩的運動員,打完疫苗後覺得胸口怪怪的,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電視上所說的疫苗副作用導致心肌炎,愈想愈害怕,跑遍各家醫院做了各種不同檢查,甚至心臟科醫師都掛保證不是疫苗副作用,建議他到精神科諮詢調節焦慮情緒的方法,但該運動員很不以為然的回道:「我是真的身體不舒服,又不是假裝的,我又沒有病!」現今的醫學研究已經證實,身體與心理是會相互影響的,大家仍習慣以戲謔地態度說:「有病就去看醫師」,對就診精神科貼上一個大大的負面標籤。疫情的壓力下,很多過去沒有精神科病史的年輕人,因為喘不過氣、胸悶、覺得好像快死掉了而就診,到心臟科跟胸腔科做過很多檢查都沒問題,最後才轉介到精神科門診,最後發現是壓力導致身心失調而產生恐慌症,適當治療之後症狀便可以改善。

運動場上不能有弱者
社會上對於有心理壓力(泛指生活中可能遇到大大小小的壓力,不單指心理疾病)進行心理輔導或諮商治療仍有不小的偏見,更不用說年齡族群相對年輕的運動員。小華正準備與隊友競爭代表國家出賽的機會,平時的練習賽小華的勝率高於隊友一些,他蠻有自信能拿下這次國手資格。但在幾次的模擬賽對戰落敗之後,小華開始產生自我懷疑與害怕,而且賽後檢討總感覺自己不應該輸的,陷入自責與懊悔的情緒漩渦中;隨著選拔賽的逼近,小華在對戰上更綁手綁腳,每次都會想太多而錯失了致勝一擊,就這樣好幾個月過去,比賽的戰績越來越差,最後終於預約了心理輔導的時段來到我面前,他說:「其實剛開始覺得怪怪的時候就想找人聊聊了.但是又怕被別人知道我心理素質不夠強所以才需要過來,也擔心隊友會覺得我有問題.」。

好無聊…

進行「正念運動性能提升法」訓練之前,筆者都會在講座中一再與選手強調,心理素質的提升就如同重訓一樣,教練教你訓練心靈肌肉的方法,但真的要讓心理素質提升,需要的是持續不斷的自我訓練,才會慢慢看得到效果。實際帶領課程的經驗,有些運動員很用心投入也發現對訓練與生活都有所幫助,有些運動員則因為課程步調緩慢且無法立即看到成效,慢慢的心就飄走了,不自覺多次查看手機,甚至產生了煩躁感,人在心不在的情況下,訓練成效當然也大打折扣。所以該如何以有趣又貼近選手的方式協助選手的心慢下來,也是提供心理訓練的專業需要一再調整與探索的。

你不要亂動我的選手!
某一次推廣心理素質訓練的場合,向一位教練介紹如何協助選手覺察情緒,並在情緒高漲時將注意力放在覺察呼吸狀態,以及一些腹式呼吸的放鬆技巧,教練立刻露出驚恐的眼神,直喊:「我的選手都有自己調整呼吸的方式,你不要亂動我選手的呼吸!」選手與教練是緊密不可分的團隊,要對選手進行心理介入前,首要之重是讓教練能夠理解甚至有感,這樣一來推行起來才會事半功倍。記得之前有位教練與選手一起參加「正念運動性能增進法」工作坊,教練分享練習正念過程中,最先受益的反而是穩定自己的情緒,不管是在執教上或者是家庭關係上,更能心平氣和地面對不同的突發事件與壓力,也讓他開始思考將正念練習加入平常的訓練菜單中。

好奇、開放、接納,是接觸心理輔導的最佳態度
若是抱持著滿腔期待參與課程,覺得這會是解決臨場過於緊張而導致表現不佳的神丹妙藥,那可能很快就會因期待沒有被滿足而感到挫折;若是帶著偏見與檢視的態度來到課程當中,上課的過程也可能因為心中充滿著排斥的情緒而使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最好的態度是:好奇這樣的訓練課程到底會帶來什麼樣的效果,開放地去嘗試並努力練習,過一段時間再來檢視成果如何,這樣的心態才會是接觸心理訓練的最佳態度。
現代社會已經越來越注重身心靈健康,但仍有許多固有的標籤與偏見待大家努力消弭,若運動訓練環境以及同儕的氛圍,對於壓力的調適抱持著開放與接納的態度、對於出現心理疾病與其治療方式,也能有足夠的包容與平等心來看待的話,那「It` OK not to be OK」就不再是口號,而能真正落實於每一個人當中。
         
 
封面故事
巨大子宮精準摘除 達文西機器手臂神助攻
達文西機器人切除肝腫瘤已納入健保給付
呼吸中止睡不好 達文西手術找回一夜好眠
精確、穩定,大腸直腸手術的新選擇∼達文西微創手術
特別報導
長庚醫療體系創新研發成果卓越 榮獲第 20屆國家新創獎 30項大獎
長庚醫療體系榮獲 2023 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 1 金 1 銀 2 銅 8 標章肯定
心靈點滴
護理,始終是那連結的橋樑
中醫報導
由現代藥理看中醫藥如何調節腸道微生物菌叢
飲食營養
ERAS術後加速康復∼營養照護
兒童醫療
認識新生兒歪頭症
本月主題
微創新時代∼機器手臂手術多專科運用
焦點話題
神經內分泌瘤治療新曙光∼基隆長庚成功完成神經內分泌瘤肽受體放射性核素治療 (PRRT)
鼻腔精準微創重建 有效改善空鼻症與睡眠情緒障礙∼林口長庚空鼻症治療成果獲國際頂尖期刊肯定
基隆長庚顯微手術成功植回斷腿,病人如願恢復行走
2023 年長庚醫療體系、長庚大學、長庚科技大學榮譽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