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人類對於健康狀態的定義,已不僅僅只是追求疾病的消失,實已擴大至身體、精神、外在環境三者都能達到和諧的穩定狀態,才是現今所謂的健康狀態。尤其是婦女健康領域,隨著社會開放、教育普及、科技進步,當「母親」不再是女性扮演的唯一角色時,婦女健康醫學的領域也就不只是侷限於生產安穩。疾病的治療除了生命的延長也必須包括品質維護,並且考慮到不同年齡層所造成的不同健康議題和需求,這些變化也使得傳統婦產科學必須做出改變,一種涵括全人醫療、全方位需求,符合現今婦女生活型態,同時導入新科技、新技術、新思維的婦產科學型態,正逐漸形成中。 婦產科學在這波醫學演化中,扮演了領頭羊的角色。以往孕婦都被歸類是易受傷害或是弱勢族群,因此,許多醫學研究都會摒除納入孕婦為研究對象,這使得產科的醫學研究往往不易進行,藥品的研發也顯得緩不濟急。大規模的孕婦接受疫苗注射,在染病之際接受口服藥物的治療,這些醫療介入若是在平常時都要耗費數年才能完成。近幾年新冠肺炎的肆虐,使得藥廠必須加速研發進度,也讓各國的食品衛生藥物管制不得不放寬門檻,給予孕婦各項緊急適應許可,這也同時加快孕婦納入各類研究和臨床實驗的步伐。當更多的孕婦被納入新冠肺炎的研究之後,研究人員也觀察到孕婦並沒有想像中的脆弱,其參與臨床試驗所承受的風險與一般人沒有明顯差異。這個觀念的改變將大大地影響未來孕婦甚至是擴大至女性參與臨床醫學研究的可能性,進而加速婦女健康產業的研發速度,增進婦女健康。 在本期的「創新科技促進婦女健康專輯」中,林口長庚婦產部將介紹各個婦產科次專科中的創新科技或創新醫材。過去認為婦產科就只是接生的狹隘論點,鄭博仁教授以他超過40年的臨床產科照護經驗將之擊破和扭轉,並且告訴大家,即使是傳統領域也能產生新的思維。在「有聲無息的母胎健康威脅」中,鄭教授為大家介紹睡眠障礙和呼吸中止對於孕婦所帶來的健康威脅。呼吸中止是已知導致心血管疾病和腦中風的危險因子,而其對於高危險妊娠發生的關聯性,則是近年來才受到重視。透過創新的穿戴式睡眠生理監測裝置和創新醫療醫材的介入,可以讓孕婦獲得正確的診斷,進而接受適當的治療。隨著社會的高齡化,年長女性的醫療需求也逐漸獨立出來,並且呈現多樣的面貌。過往羞於啟齒的醫療需求,例如漏尿、陰道乾澀導致性生活的不適,或是更年期後因缺乏荷爾蒙所導致的萎縮性陰道炎,都有了有別於傳統治療的治療選項。林益豪主任在「告別乾澀不適的生活」中詳細介紹了陰道雷射在婦女泌尿領域的適應症。大疫之年,促使著臨床醫療服務的提供必須隨著感染管控手段做出適當的調整,而資訊科技的進步更進一步推動了這波醫療創新的進展。在「疫情之下的母胎醫療」一文中,黃尚玉醫師分享了當下婦產科學對於維持醫療量能的變與不變,並且預言了未來醫療服務進化的方向。最後,有沒有可能,人類可以最大程度地延續生育能力?在「女性生育能力保存的未來發展」一文中,張嘉琳教授所帶領的團隊嘗試透過創新的治療技術,挑戰「生生不息」的終極議題。 婦女的自身社經條件已獲得大幅改善,使得女性對於醫療的需求已有了多面向的改變,傳統只治療「狹義」疾病已不能滿足這個族群的醫療期望。除了治療疾病本身,更強調就醫過程的尊榮感和隱私性,就醫環境的舒適度和美感,治療的方法也更傾向於創新的、非侵入性的治療選項,這些趨勢的改變,都促使婦產科學正逐漸走出一個全新的面貌。危機就是轉機,生存的壓力就是進化的起源,婦產科學正如浴火鳳凰般,幻化成更強大、更具現代感的學科,看顧著婦女健康的未來。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醫學報導 |
 |
 |
心靈點滴 |
 |
 |
中醫報導 |
 |
 |
飲食營養 |
 |
 |
兒童醫療 |
 |
 |
本月主題 |
 |
 |
焦點話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