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卷第四期 113年4月1日發刊
肺癌診治新進展
發炎性腸道疾病
◎林口長庚胃腸科主治醫師 郭家榮
  克隆氏症及潰瘍性大腸炎所造成的慢性腸道發炎性疾病,總稱為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20∼40歲間之成人,真正致病機轉仍不確定,目前認為和自體免疫、基因、環境等因素都有相關。
克隆氏症
  克隆氏症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復發性全身發炎疾病,可侵犯從口腔至肛門的任何一段胃腸道,特徵為跳躍性、全層壁式的發炎。影響位置以末端迴腸居多,因為是全層壁的發炎反應,容易發生膿瘍及?管等合併症,或因不斷進行全壁性發炎,造成纖維化、形成狹窄。除了慢性腹痛、腹瀉、血便,也常伴隨發燒、體重減輕或合併腸道外症狀,如皮膚上的結節狀紅斑、鵝口瘡、虹膜炎、關節炎、原發硬化性膽道炎等。
  藥物治療以含有5-Aminosalicylic acid成分的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等為主。外科治療無法根治克隆氏症,主要是針對合併症,如腸道的狹窄、膿瘍或廔管,而手術後仍有高的復發機會。對於傳統治療無效的中重度克隆氏症患,可考慮生物製劑(TNF-alpha inhibitor),直接抑制腫瘤壞死因子,降低發炎造成的腸道破壞。
潰瘍性大腸炎
  潰瘍性大腸炎主要是侵犯大腸黏膜,病變是呈連續性的變化,病灶多侷限在大腸,通常以肛端直腸開始侵犯,逆行向近段大腸進展,甚至影響末端迴腸。潰瘍性大腸炎的發炎浸潤多在黏膜層或黏膜下層,較少侵犯到肌肉層。
  持續發炎的結果會造成纖維化,再生的黏膜造成內壁凹凸不平,易有偽息肉的產生。或使大腸變形縮短,結腸袋消失,在下消化攝影中看到鉛管狀的特徵,長期持續發炎後也可能發生惡性腫瘤。
  藥物治療以含有5-Aminosalicylic acid成分的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等為主。針對重症患者,如併發毒性巨大結腸症、腸穿孔、大量出血或癌化病灶等要考慮外科治療。
  根據統計,台灣地區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發生率和盛行率有逐漸增加之趨勢。因為這些疾患主要在青壯時期發病,又是反覆而慢性的病程,將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健康議題。
         
 
封面故事
看不見的隱形殺手「肺癌」無所遁形∼肺癌篩檢 LDCT 介紹
次世代基因檢測介紹
肺癌標靶藥物治療∼健保新藥 tepotinib
肺癌精準治療新利器∼抗體藥物複合體 (ADC)
醫學報導
羽球正夯∼簡介羽球相關運動傷害與新療法
心靈點滴
護理,始終是那連結的橋樑
中醫報導
您有自律神經失調嗎?中醫助您找回身心的平衡
養生文化村報導
養生村的路
兒童醫療
新生兒小下巴、顎裂、呼吸道阻塞 簡介「皮爾羅賓症候群」的新型手術療法
本月主題
肺癌診治新進展
焦點話題
惡性腦瘤的創新希望∼類病毒奈米載體與基因靜默
肩關節鏡術後復健新觀念∼提早復健可提早康復,回歸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