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卷第四期 113年4月1日發刊
肺癌診治新進展
正念的緣起與臨床應用
◎天主教仁慈醫院副院長 劉益宏
什麼是正念?
  生而為人總是會面對生、老、病、死,這過程帶來痛苦,讓人想要逃避。我們一生花費不少力氣在逃避痛苦,也習慣以戰鬥或逃跑的機制來因應。
  現今我們極少面對真正的生存危機,而努力躲避的,通常只是生活中的不如意,只是對於不如意與不滿意的逃避或對抗,反而是製造痛苦的根源。相反的,採取如實接受、面對,不去躲避或抗拒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所感受到的痛苦反而大幅降低,因為痛苦相當程度包含著心理情緒上的過度反應。
  正念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然不同的解決方案:對於不舒服、不如意,甚至感受到生存威脅的情境,正念教導我們如實的去面對,不用戰鬥或逃跑的方式躲避或抗拒,反是試著去接受它。臨床證實正念可以大幅改善各種心理、情緒精神上的障礙,例如自殺、憂鬱、精神錯亂等。
  正念雖然是佛教心理學的核心,然而正念並非專屬於佛教,與正念相近的教導,也普遍存在人類各種經典上,幫助人們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因此培育正念也就成為人類如何在生命旅途中,尋求自我瞭悟、自我解脫,甚至自我實現的寶貴方法與途徑。
傳統經典中的正念
  正念來自巴利文中的Sati,本身包含三個意義:覺知、專注及記憶(提醒)。在西方的文獻上,一直到1921年,學者才以Mindfulness來翻譯Sati,中文經典則將Sati稱為念。
Sati所強調的專注與覺知,對人的健康無疑是非常重要且有助益的。能夠帶著覺知且專注觀察生命的經驗,尤其是觀察內在的想法與情緒,能幫助我們從偏見與慣性反應中解脫出來。
  當我們情緒激動時,單純的將注意力轉移到身體特定部位的感覺上,就能幫助我們從強烈的情緒風暴中平靜下來。專注的覺知身體特定部位的感覺,這個簡單的方法,遠比壓抑或控制強烈情緒風暴來得有效且省力得多。
  至於記憶,主要的意義是在提醒,指的是提醒自己時時刻刻要保持專注與覺知,因為專注與覺知固然重要且有助益,但是要時時保持專注與覺知卻是相當困難的,而保持時時刻刻專注與覺知,才能產生強大的力量。
  正念還包含著分辨與辦別的功能,也就是說,時時保持專注與覺知的目的是幫助人清醒的分辦善惡,因為去惡揚善才能幫助人免除痛苦。
療癒性的正念
  當代的正念在心理治療應用上愈來愈為廣泛,因此當代的正念可以稱為療癒性的正念。療癒性的正念大幅的擴展了傳統經典正念的概念,而最主要被加入,或者被強調的元素,則是不判斷、接納與慈悲這幾個概念。
  當代正念的定義,最為大家熟悉的,當推麻省大學醫學院教授、正念減壓創始人卡巴金教授所提出的定義:正念是一種覺知,這個覺知是透過刻意的、不判斷價值的對當下生命經驗保持時時刻刻專注所產生的。
  Bishop則是在2004年整合了諸多學者的意見,對正念提出了另一個定義:正念是一種可以自我調節的專注力,這個專注力可以維持在當下的生命經驗上,藉此提昇對當下心智活動的辦識,因而可以調適對特定經驗的反應;這個專注力同時具有好奇、開放與接納的特質。
  這個定義很清晰的呈現了當代正念在臨床應用上所強調的接納特質。簡單的說,療癒性的正念主要在於開發帶著接納態度,對當下生命經驗的覺知與專注,也就是說,覺知與接納兩者是同樣重要的,可以這麼說:缺乏接納特質的覺知是無益的;同樣的,盲目沒有覺知的慈悲與接納,也是無助於療癒的。
為何正念愈來愈流行?
  無庸置疑,正念在身心健康專業與臨床應用上愈來愈普遍,一項發表於2007年,針對美國心理治療師的調查發現,已有41.4%的治療師在治療上應用到正念相關的治療,雖然認知行為治療在美國仍然最普遍(68.8%),但是先前很熱門的心理分析與心理動力則已經掉到35.4%,而正念逐步普遍的趨勢,還在持續當中。
  因此我們現在看到,不論採用的是那一項心理治療模式,幾乎都會應用到正念,因為心理治療最需要共同面對的,是如何幫助病人接納他們當下的處境,而當代正念特別強調這一點。正念持續盛行的最大動力,也可能來自科學研究上所呈現的實證效益。
正念與腦神經科學關聯性
  腦神經科學與神經可塑性研究上的大幅進展,幫助我們清楚看到,一起激化的神經元,也會連結成共同的神經網絡。研究顯示和大腦向內省察相關的區域,隨著練習而逐年增厚、擴大。研究發現8週的正念減壓課程可以大幅增強大腦左前額葉的活性,而大腦左前額葉的功能,和幸福感密切相關。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左前額葉活性的高低,和施打流感疫苗之後抗體濃度的高低呈現正相關。最令人吃驚的發現,則是針對禪修經驗1∼5萬小時的西藏喇嘛大腦研究實驗,正念練習與靜觀可以改變人的心智,進而改變大腦。
由下而上的經驗重塑過程
  當代認知科學家將經驗的形塑過程區分為由上而下,以及由下而上兩種不同的過程。正念練習主要在訓練心智由下而上形塑經驗的能力。在正念練習中,我們將注意力放在意識接收到各個感官的感覺刺激本身,例如眼、耳、鼻、舌、身、心智所接受到的視覺、聲音、嗅覺、味覺、觸覺,乃至心智的想法或情緒等的資訊。
  藉著將注意力放在感官所接收到的感覺資訊,阻斷來自大腦所儲存的舊有想法、信念、道德、價值觀、舊有的認知所形塑的習性與慣性思考與行為模式,這樣新的認知形塑過程,也讓我們看到我們多麼容易被舊有的想法與情緒所掌控與制約,因而可以從中走出來。
  通常我們很容易忽略絕大多數感官所接受到的感覺,只會把注意力放在我們有興趣、有助我們達成我們心中目標的少部分覺知,而正念練習則訓練將注意力放在各種感官所接受到的感覺,單純的看只是看,聽只是聽,感受只是感受,不去編造心智的故事,或給予評價。這個方法有助於心智擺脫虛構的妄想或幻想,而將覺知導向經驗本身變動的、無常的,以及非個人性的本質。
正念的本質與臨床應用
  正念的目的是為了去除對身心有害的心智模式,而佛教將正念列在八正道之中,並認為解脫痛苦八正道缺一不可,正念在本質上所看重的是幫助人從普世性的痛苦中解脫,即使經過了上千年,佛教心理學對現代的人還是很有幫助。
  臨床心理學則是應用正念覺知與接納的特質,來減輕心理層面的痛苦,這與佛陀當初所著重的,從根源解除人生所面臨的所有痛苦,在本質上並不完全相同,佛陀希望不論在任何情境下,都可以處在一個醒悟、覺醒的狀態,時時都可以在身、心、靈、以及情緒認知上處於幸福美滿的狀態,而學習正念正可以幫助我們逐步走向此一方向,過一個平靜、詳和、充滿喜悅與慈悲友愛,並且有益眾生的生活。
  不論身為治療者或是病人,都不必等待其他時候,當下即是,現在就可以開始這樣的努力。
         
 
封面故事
看不見的隱形殺手「肺癌」無所遁形∼肺癌篩檢 LDCT 介紹
次世代基因檢測介紹
肺癌標靶藥物治療∼健保新藥 tepotinib
肺癌精準治療新利器∼抗體藥物複合體 (ADC)
醫學報導
羽球正夯∼簡介羽球相關運動傷害與新療法
心靈點滴
護理,始終是那連結的橋樑
中醫報導
您有自律神經失調嗎?中醫助您找回身心的平衡
養生文化村報導
養生村的路
兒童醫療
新生兒小下巴、顎裂、呼吸道阻塞 簡介「皮爾羅賓症候群」的新型手術療法
本月主題
肺癌診治新進展
焦點話題
惡性腦瘤的創新希望∼類病毒奈米載體與基因靜默
肩關節鏡術後復健新觀念∼提早復健可提早康復,回歸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