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卷第九期 104年9月1日發刊
腦中風中心專刊
磁振關節造影術
◎林口長庚影像診療科部主治醫師 吳振德
為檢查關節及周圍組織,放射科醫師將顯影劑稀釋混合後,徐徐注入關節腔,所進行的X光攝影及隨後的磁振造影統稱為磁振關節攝影術(MR arthrography)。檢查的部位包括:肩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腕關節、肘關節、踝關節及顳顎關節。
顯影劑注入關節腔後,使關節內構造之間的界線更加分明;如果關節囊有破損,關節攝影即可做出診斷,而隨後的磁振造影讓我們可以看清楚:關節的骨骼、軟骨、關節囊、肌腱韌帶與肌肉,是正常或受傷;多平面掃描可以精確定位與測量其缺損,利於制定治療計畫與追蹤治療療效。我們可從新聞上看到許多頂尖的運動員在受傷後,往往會接受磁振關節造影術的影像診斷。
以常見的肩膀受傷為例,肩部磁振關節攝影術是診斷旋轉袖損傷的利器,而且可以偵測關節深處的關節囊破損、盂唇創傷與軟骨磨損。許多人有髖關節的退化受損或盂唇撕裂傷;髖部磁振關節攝影術可以測量盂唇的破損、軟骨磨損,骨骼的變形或水腫,讓骨科醫師可以進行手術的評估或復健治療的參考。
可能的併發症包含感染(約四萬分之一)與蕁麻疹(約兩千分之一)。檢查後可能出現暫時性的不適、疼痛與腫脹,通常只需適當休息,一、二天後症狀會自行消失。關節造影術的游離輻射量很低,而且只照在對輻射不敏感的骨骼肌肉;磁振造影無游離輻射,所以病家不須擔心輻射,只需要注意自己是否有幽閉恐懼症或肢體的抖動;畢竟所有的攝影都很難處理不能合作的拍攝對象。
         
 
封面故事
真正傷腦筋∼長庚醫院腦中風中心使命
搶救腦中風之黃金三小時
認識頸動脈狹窄
缺血性腦中風的初級與次級預防
復健治療不延遲∼談腦中風後復健與失能的照護
新聞紀要
八仙樂園發生塵爆事件剪影
乳癌病友座談會紀實
「登峰造極、再創三十」
為台灣發聲∼2015年消化系領袖精英培訓營活動報導
醫療時論
腦中風治療的現況與展望
醫學報導
淺談皮瓣手術
養生文化村報導
退休新「視界」
病人安全
建構病人檢體正確性資訊作業平台
飲食營養
銀髮族營養與照護
白話醫學
藥物過敏基因
長庚健康影音館
三維顱顏影像應用於正顎手術矯正治療之診斷與計畫
兒童醫療
關於蛀牙∼身為父母親應該知道的事
增刊目錄
經皮膽囊引流術
對比劑
磁振關節造影術
顱底病灶組織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