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卷第九期 104年9月1日發刊
腦中風中心專刊
關於蛀牙∼身為父母親應該知道的事
◎桃園分院兒童牙科主治醫師 李姿瑩
生齲齒(俗稱蛀牙)是一種極為常見的傳染性疾病,即便在21世紀的台灣,仍舊對許多人造成極大的困擾,甚至許多孩子牙沒長幾顆,卻已經有嚴重的奶瓶性齲齒。以下整理幾個兒童牙科門診裡經常被爸爸媽媽問到的問題和大家分享,希望能使大家對於蛀牙有更加清楚的認識。
問題一:乳牙也需要治療嗎?
這就要從乳牙的重要性來談。孩子約在出生後6個月左右長出下顎門齒,兩歲半至3歲長完全口20顆乳齒,直至7歲前後開始換門齒,「依序」地換牙,而非一口氣全換光。乳臼齒的使用年限又更長,約在12歲時換成小臼齒。所以這些「乳齒」其實伴隨孩子相當長的時間,這期間舉凡咀嚼、發音、美觀都和乳齒的健康與否息息相關。孩子還在成長階段,每天都必須頻繁使用這些「乳齒」,若無健康的牙齒,勢必會對孩子的生活品質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此外,乳牙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幫忙繼生的恆齒「佔位子」。說的更清楚一點,每顆乳齒底下都有一顆恆牙牙胚(圖一),當乳牙因為外傷、齲齒或其他因素造成乳牙提早缺失時,前後牙就會往缺牙的空間傾斜,導致繼生的恆齒沒有足夠的萌發空間,很可能變成阻生齒長不出來,即便能順利萌發也是歪在唇側或舌側,而凌亂的恆牙齒列就更容易有牙周病和齲齒的問題產生。所以我們常聽到「乳牙不好的,恆牙也不會好」這句話是其來有自。
問題二:蛀牙會遺傳嗎?我的牙齒很糟糕,我的孩子的牙齒也會很糟糕嗎?
蛀牙菌的傳染途徑分為以下兩種:一是垂直傳染,經由主要照護者,大部分是父母親傳播而來。二是水平傳染,經由兄弟姊妹之間而傳染。根據這兩種傳染途徑,我們可經由以下幾個方式減少嬰幼兒傳染到蛀牙菌的機會:
1.主要照護者應避免和嬰幼兒的口腔接觸,例如直接以口餵食食物。
2.家庭成員彼此間不要共用餐具或共用牙刷。
3.父母和家中其他幼童若有未治療的蛀牙應儘早治療,避免彼此間相互感染。
問題三:我都不給小孩吃糖,怎麼還會蛀牙?
形成蛀牙有四要素: 牙齒 細菌 食物 時間,但凡這些因素同時存在時就會形成蛀牙。雖然有一些高糖分的食物的確是致病的高危險因子,但是只要是「食物」,「長時間」累積於「牙」面上,「蛀牙菌」就會利用來當作原料,產生酸來破壞牙齒。
問題四:孩子蛀牙要如何治療呢?
藉由兒童牙醫臨床檢查,輔以X光片判斷蛀牙的顆數及深度;臨接牙縫的蛀牙肉眼不易察覺,X光片一照蛀牙便無所遁形。若是小蛀牙可以牙齒顏色相同的複合樹脂填補,若是缺損過大或者是蛀到神經的牙齒,必須以牙套復形。(圖二)
最後,還是希望爸爸媽媽平時能夠幫寶貝們建立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平均約3至6個月讓兒童牙醫定期檢查,小蛀牙如果能夠趕快處理,不要拖到變成大蛀洞才來煩惱。希望大家都是有一口漂漂亮亮的美齒寶寶。
         
 
封面故事
真正傷腦筋∼長庚醫院腦中風中心使命
搶救腦中風之黃金三小時
認識頸動脈狹窄
缺血性腦中風的初級與次級預防
復健治療不延遲∼談腦中風後復健與失能的照護
新聞紀要
八仙樂園發生塵爆事件剪影
乳癌病友座談會紀實
「登峰造極、再創三十」
為台灣發聲∼2015年消化系領袖精英培訓營活動報導
醫療時論
腦中風治療的現況與展望
醫學報導
淺談皮瓣手術
養生文化村報導
退休新「視界」
病人安全
建構病人檢體正確性資訊作業平台
飲食營養
銀髮族營養與照護
白話醫學
藥物過敏基因
長庚健康影音館
三維顱顏影像應用於正顎手術矯正治療之診斷與計畫
兒童醫療
關於蛀牙∼身為父母親應該知道的事
增刊目錄
經皮膽囊引流術
對比劑
磁振關節造影術
顱底病灶組織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