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王創辦人—永續長庚精神 |
 |
◎長庚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 陳昱瑞 |
 |
 |
 |
8月8日的莫拉克颱風,帶來世紀豪雨重創南台灣,大量土石流沖走了美麗家園,淹沒好幾個村落,災民流離失所,失蹤、傷亡消息頻傳,房屋、道路、橋樑、農作物損失慘重。企業界及各民間團體大量捐款,長庚體系亦不落人後,除了第一時間派員至那瑪夏鄉災區現場,全院發動志願工作及個人捐款。台塑體系王文淵總裁,更於8月21日宣佈台塑加碼捐款10億,作為重建災區學校及公共工程之用,加上先前捐出的3億元和體系員工1日所得,創下台灣企業對天災最大捐款記錄。王總裁與各媒體提及10年前921地震, 王創辦人永慶先生一聲令下捐款三億,並認養建設16所小學,幾年來更協助政府重建多所中小學。王總裁睿智的決定,似乎又看到了 王創辦人永慶先生的影子! 1989年底,羅慧夫院長創立顱顏基金會,為唇顎裂、顱顏畸形患者與家屬提供相關資訊,協助病患開刀、語言治療、心理輔導、個案家屬互動,近十年來更培育世界各地的顱顏團隊。1993年基金會原辦公室租約到期,想購買明志樓現今的辦公室,但當時經費不足, 王創辦人永慶先生知道後派人了解基金會的存款、預算狀況,購買辦公室不足的部份,全部由他個人埋單,顱顏基金會從此有了固定的辦公地點。2000年底,創辦人找我瞭解基金會的運作,包括顱顏團隊海外義診、訓練國外顱顏團隊等,隔日王創辦人個人即投入一大筆捐款,所有基金會同仁為之振奮。顱顏基金會也不付所託,一直都是台灣民眾信賴的基金會。 王創辦人永慶先生關心老員工,尤其是創院元老,他常問:「羅慧夫院長近況如何?何時再回來?」、「張錦文先生(王創辦人叫他Kima)現在在那裡?在忙甚麼?」。對退休醫師,他要求院方特別照顧。2006年秋,雲林長庚醫院準備興建, 王創辦人永慶先生特赴麥寮主持破土典禮,當時正值長庚30週年,我們邀請長庚創院(1976年)員工一起參加典禮,王創辦人見到大家相當興奮,回想台北長庚開幕的歡欣,每位元老們都眉飛鳳舞的敘述,創辦人也跟著笑呵呵,還開心又驚訝的跟一位已經當祖母的元老說:「甚麼?你已經做阿媽了?那時你還個囝仔!」。雲林長庚預計今年第四季開幕,實現 王創辦人永慶先生對雲林鄉親的承諾。 2007年5月廈門長庚開幕, 王創辦人永慶先生挺著羸弱的身子,風塵僕僕前往主持開幕典禮。他一直希望長庚體系對台灣醫療的改變經驗可以在大陸複製。就如35年前的台灣,大陸當今的醫療體系主要以公立醫院、衛生所為主,國家提供大量預算給各級醫院購買設備、支付大部分人力費用,但制度設計不符現實狀況,醫師待遇偏低、藥品設備採購不透明、收費不能反應成本結構,因此有如30多年前長庚未成立時的台灣醫界,「紅包」、「回扣」現象充斥,創辦人認為這不是「人」的問題,而是「制度」的錯誤,他說:「制度好了,人就好了!」。最近(98.8.27)中國時報報導四川成都華西醫院,學習長庚模式改善其醫院管理。其實過去10年來,常有大陸醫院各級領導(院長、書記等各級主管)來本院上過管理課程,在大陸內部,各種台灣醫療管理課程也常舉辦。但是台灣的醫療改革是制度上的大翻新,讓私人醫療財團法人可以採購設備免稅、醫療服務免稅,使得私人醫療機構可以生存發展,提供台灣人民百分之七十的醫療服務,政府把醫療預算大量改善硬體設備及提供醫療人員收入,並使健保得以實施。反觀當前大陸仍無私人醫療財團制度,私人醫院難以經營,大陸醫師在公立醫院有終身保障,其執業登記扣在醫院不易轉換,加上有「額外收入」,因此私人醫院延聘(副)主任級以上醫師相當不易。 王創辦人永慶先生明知困難仍然滿腔熱血,在廈門打造第一個灘頭堡,願長庚的投入能給大陸醫療改革一些助力。廈門長庚開幕至今克服許多困難,現門診及住院人數持續增加,但還需各特色專科投入,建立長庚在大陸人民心中的品牌,期許長庚人順利完成 王創辦人永慶的心願。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