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生遠離牙疾的秘訣—觀念篇 |
 |
◎長庚醫院牙科部牙周病科主治醫師 魏檳琪 |
 |
 |
 |
口腔中最常見的疾病是齲齒(蛀牙)和牙周炎(牙周病)。這兩種疾病的致病原因不同,所以預防的方法也不相同。 齲齒是食物中的糖分,被口腔內的細菌分解後產生的酸,侵蝕牙齒,引起脫鈣反應而形成的。因此,餐後儘快把殘留在口內的食物清除乾淨,就能預防齲齒。 牙周病是附著在牙齒表面的細菌感染牙周組織而引起的。因此每天徹底刷除這些細菌一次,就可達到預防牙周病的目的。亦即牙周病的發生,與殘留在口內的食物無關,卻與聚居在牙齒表面的細菌有直接的關係。 造成齲齒和牙周病的細菌種類雖然不同,但他們都住在牙菌斑裡。牙菌斑就是俗稱的牙垢。牙垢多,意味著口內的細菌很多。細菌多就容易致病。 牙菌斑內有無數多的細菌,這些細菌在口內沒有食物的情況下,也能自動繁殖。此外,口腔內的細菌,不論用什麼方法,都無法完全消滅。由於這些特性,我們的口腔,即使一整天沒有進食,或長期不用口腔攝食(例如用鼻胃管灌食),也會因為牙菌斑的滋長而變「髒」。 牙菌斑是一種緊密附著在牙齒表面的黏稠物質,所以不容易清除乾淨;它的色澤與牙齒雷同,故肉眼不易辨識;它以均質的狀態呈現,故難以感覺它的存在。約略一粒芝麻大小(一立方公釐)的牙菌斑中,有一億隻以上各式各樣的細菌,引起齲齒及牙周病的細菌,也混跡其中。 牙菌斑生成後,短時間內(短則不到一天,長則兩週,多半為一、二天,因人而異),就會逐漸硬化(鈣化),變成牙結石。此時,用牙刷牙線等居家清潔工具,已無法將之去除。牙菌斑、牙結石一旦沉積在牙齒表面,如果不及時清除,只會愈積愈多,愈積愈厚,絕無自動消失的可能。由此可知,多數國人以為(或希望),經由牙醫師的單次「洗牙」,至少可維持口腔清潔半年的想法,是多麼的謬誤不實了。 絕大多數的人都了解餐後刷牙的重要性。餐後刷牙的主要目的是預防齲齒,以清除食物為主要目標。每天一次,不論進食與否,把黏附在牙面上的牙菌斑確實清除,使口內細菌經常保持在極低量,才是預防牙周病的正確方法。 齲齒的成因,與食物殘留在口腔內有直接的關聯。良好的飲食習慣,定時定量的進食,是預防齲齒的第一步。若整天不間斷的進食含糖或酸性食物、飲料,相當於牙齒長時間浸泡在酸性環境中,如此要談論預防齲齒,無異是緣木求魚了。 每次進食後,儘快把殘留在口腔內的食物(不論有渣、無渣)清除乾淨,就是預防齲齒的原則。至於一天應刷牙幾次或應使用何種清潔工具,則與進食的次數及食物的黏稠度有關。無渣且流動性高的食物(例如果汁、可樂、加糖咖啡等),漱口就可達到相當的清潔效果;糕餅、麥芽糖等有渣且黏牙的食物,除了牙刷以外,若還需要其他工具(例如牙線、牙間刷等)的輔助,才能清除乾淨,此時當然也必須一一使用,不能省略。 每天一次,不拘時段,把黏附在齒表四周的牙菌斑徹底清除,其目的在使齒表的細菌數目,隨時維持在極少的狀態,這才是預防牙周病的方法。清除牙菌斑,遠比清潔食物困難得多。牙菌斑的物理性質極其黏稠,與齒表的接觸又很緊密,加上無渣無味且與牙齒同色,故它的存在是不易被自己察覺的。預防牙周病,除了對牙周病的成因有正確的認知外,學習使用適當的工具和技巧,更是另一個重要的課題。 牙周病有以下三個特性,與牙菌斑的特性有關: 一、牙周病不會斷根。 二、牙周病的治療是有效的。但是長期的效果,則必須依賴患者終生的居家保養(自我潔牙),與定期回診才可能維持。 三、牙周病的破壞是不可逆的。亦即罹患牙周病後出現的現象,諸如:牙齦萎縮、牙齒變長、牙縫變大、牙齒動搖、牙齒移位等,不會因為治療成功而消失。這些現象的發生與牙周病造成的齒槽骨破壞有關,而流失的齒槽骨多半不會因治療而重生。 上述是針對自然牙的保健。至於愈來愈普及的植牙(人工牙根),它的牙根部分是純鈦或鈦合金,牙冠部分則是由金屬及(或)陶瓷組成,故不會如自然牙內的鈣化物般,遇酸即發生脫鈣(蛀牙)的現象。也就是說,即使餐後不刷牙,植牙也絕對不會造成齲齒,這是植牙優於自然牙之處。然而,若牙菌斑堆積,植牙也會如自然牙般罹患牙周病,此時稱為植體周圍炎。而植體周圍炎的治療,又比牙周炎麻煩得多了。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