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傷口醫療現況 |
 |
◎林口長庚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葉俊廷 |
 |
 |
 |
「一個問題、一個聲音」,這是今年6月在加拿大多倫多市舉行的第三屆「傷口癒合協會的世界聯合會」的主題,意即每個傷口都是獨立重要的,需要個別的重視和關懷。尊重傷口、以人為本的治療,是我們對傷口的基本態度;減輕換藥的疼痛,包括減少換藥次數及使用不沾黏傷口的敷料是提升換藥品質的目標。利用敷料的治療取代傳統的紗布置換與清潔殺菌,不僅可以減少護理人力的負擔,也可以減輕病人換藥時的恐懼,可以說是「讓換藥變成享受」。 慢性傷口的成因 慢性傷口的定義是指傷口在經過合宜治療後,仍然無法達到結構上和外觀上的癒合。大部分的慢性傷口都出現於下肢,種類包括長期臥床所造成的褥瘡或壓瘡、糖尿病人的足部潰瘍、末梢血管阻塞的肢體壞疽、動脈或靜脈障礙所引起的潰瘍、癌症病人的不癒傷口、急性傷口感染所引起的慢性癒合不良等等。許多疾病比較容易造成傷口無法癒合,如結締組織的異常、系統性疾病(如鎌狀細胞性疾病sickle cell disease)或軟化斑(malakoplakia)、無法手術治療的動脈障礙、骨隨炎、長期臥床無法活動、末期腎臟病或是心臟病、癡呆、癌症和年紀老化等。 認識您的傷口現況 治療慢性傷口,除了必須了解其致病原因,也要注意病人本身的新陳代謝、營養狀況與飲食習慣。例如糖尿病患者,因為血糖控制不好而引起免疫力降低,一個小傷口也會演變成慢性的大傷口,甚至造成截肢。此外,食慾不振造成的營養不佳,也會使傷口無法正常癒合,因此有傷口的病人切忌偏食與營養不足,這就像蓋大樓時,不可缺乏應有的建材,否則是無法建造高樓大廈的。 任何傷口要癒合,血液供給要充足,若是血管狹窄,造成循環障礙,則缺養的肢體末梢也可能出現壞疽。診斷末稍循環障礙的利器包括超音波血管評估、血管照影。必要時的血管重建,包括血管繞道手術和血管內膜氣球擴張術與支架置放,都是促進傷口癒合的重要手術。若是血管無法重建,則選用其他促進氧氣濃度的治療,包括藥物與高壓氧都可加以嘗試。總之,提高傷口氧氣的供給,才能促進傷口癒合。 專業團隊系統的治療 大部分產生慢性傷口的病人都有潛在的慢性疾病,譬如心臟病、高血壓、腎臟病與糖尿病;若單靠一位醫師,往往無法得到全面的照顧,這時候就需要一個,包括整形外科、骨科、新陳代謝科、心臟管管內外科、腎臟科、放射線診斷科等專科醫師與營養師、復健師及心理醫師的醫療團隊,才能提供完善的醫療照護。藉由各專業醫師評估傷口後,再經由醫院內部的合作網絡,才能加速診斷與治療的過程,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讓病人獲得最實質的幫助。 感染性傷口的治療 銀離子敷料是慢性傷口敷料發展的主流。銀離子可以治療大部分的細菌感染,已被廣泛製成各種不同的敷料產品,包括粉末、凝膠與泡棉,多樣化的產品可提供不同場合使用。敷料中緩慢釋放的銀離子,有效期間甚至可以長達一個星期。 改良式敷料,避免換藥時所造成的第二度創傷傷害 減少換藥次數及疼痛,是目前治療慢性傷口的發展方向。若傷口有過多滲液,以泡棉或是含有高分子吸收物質的敷料來吸收滲液,可以達到保濕傷口、減少傷口糜爛的效果。若能減少換藥次數,則可以減少對傷口的損傷,促進傷口癒合。此外,敷料廠商也不斷研發減少沾黏的敷料,例如研發軟性矽膠作為敷料和傷口之間的介質,如此可以避免在更換敷料時,因為敷料黏著表皮的角質細胞所造成的撕裂疼痛感,這可以大大降低病人在換藥時的恐懼與痛楚。 清創手術是傷口治療的第一步 傳統的清創手術能建立乾淨的傷口,是促進傷口癒的最基本治療。近年來,清創器械發展出具有切割效果的水刀和超音波清創儀,此類器具同時具有潔淨傷口與輔助傷口癒合的效果。切除壞死組織,保留新生的肉芽組織,可以促使傷口癒合或是提供下一步的重建準備。 基礎研究與生物科技的進展 經過特殊處理的真皮組織,可用於覆蓋缺損的傷口;或是藉由細胞培養技術,培養自己的表皮細胞,用來治療大面積傷口,這些都是目前在傷口治療上的新發展。此外,如蜂蜜敷料的研究已經在國外的醫療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或是以基因植入的方式,培養嵌入特殊基因的蠶,利用其吐出的絲,製出特殊敷料。這些生物科技的蓬勃發展,可謂一日千里。 台灣慢性傷口醫療的展望 在林口長庚楊瑞永教授長期致力於慢性傷口醫療並不遺餘力培養新生代下,發展出以人為本、團隊合作的醫療模式,給予民眾一個完整的醫療照顧;我們將不斷引進先進科技與優良敷料,期待能提供民眾最優質的健康照護。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心靈點滴 |
 |
 |
中醫報導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飲食營養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