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卷第十期 97年10月1日發刊
慢性傷口醫療專刊
慢性傷口的照護
◎台北長庚整形外科N3護士 楊雲琴
何謂慢性傷口?
身體的肌膚一旦遭到破壞,都會形成傷口,在傷口形成後,人體的保護機制便會啟動並使傷口癒合。
傷口癒合的過程可分為三期:初期是發炎滲出期─傷口附近的微血管收縮以止血,而白血球、噬菌體會往傷口方向移動,並殺死侵入的細菌。第二期則為結締組織增生期─此時纖維母細胞開始不斷增生,形成結締組織以填補破損的組織。第三期為成熟期─此期結締組織細胞間會伸出觸角彼此連結,使得疤痕強度增加。到了此時傷口便算是「癒合」了,並且形成「疤痕」。
在傷口癒合的三個階段中,萬一發生感染、血液循環不良或是局部缺氧,便會使傷口在癒合的過程中遭到阻斷,而無法癒合。若傷口長期(一般為超過6週)不癒則稱之為慢性傷口。而常見的慢性傷口有:褥瘡、瘀血性小腿潰瘍、缺血性小腿潰瘍以及糖尿病足潰瘍。以下就簡單介紹門診常見的兩種慢性傷口照護方式:
壓瘡的照護
首先要讓病人改臥於柔軟度較佳的氣墊床,並盡量讓病人俯睡、多翻身,以減少骨頭突出處的壓力。同時也要改善病人營養狀況,進食能力差的病人則適時給予高蛋白的食物。在傷口照護部分則要切開壞死皮膚,引流出膿瘍,並每日以生理食鹽水浸濕之紗布換藥,且每4個小時換藥一次。現有多種敷料可供使用,但須經由醫師評估病人傷口狀況後決定最適合之敷料,也須定時回診追蹤以避免併發傷口感染或組織壞死。
糖尿病足部潰瘍的照護
盡量讓患者臥床休息,並以支架固定患肢,若要行動時則要借助拐杖或輪椅並穿著專用的軟鞋墊、硬鞋底鞋子。另外亦可運用高壓氧治療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潰瘍的痊癒機會。在傷口護理方面,至少一天以生理食鹽水洗淨傷口兩次,接著再以醫師建議使用之藥物更換傷口敷料,並保持局部乾燥清潔。同時也要注意觀察傷口有無發紅、腫脹、流膿的情形、並檢視末稍足部及趾尖有無再發的潰瘍,或躺或臥時患部須比心臟位置高,下床時可使用彈性繃帶或彈紗,以利血液回流,減低患部水腫,促進足部傷口的癒合。
傷口護理工作,不論是對慢性或急性的傷口來說,都很重要。倘若傷口中有壞死組織或腐痂,癒合過程會被干擾,並增加受感染的可能性,而傷口大致分為四級(如附表),如情況允許,則可由醫師評估進行清創處理。 
         
 
封面故事
慢性傷口的敷料使用原則
血管外科在慢性傷口的角色
慢性傷口醫療現況
糖尿病足醫療團隊
慢性傷口的照護
褥瘡的分級與醫護
新聞紀要
浴火重生的鳳凰∼燒燙傷病友回娘家活動紀實
獨居老人服務十年有感
醫療時論
醫病關係中,如何說抱歉
醫學報導
為人工植牙打造一個良好的地基
認識大陸毒奶粉事件
特別報導
王永慶董事長捐贈57.8萬劑肺炎鏈球菌疫苗 嘉惠長者
緬懷 王創辦人永慶先生 細說海峽兩岸電子耳捐贈善舉
心靈點滴
心肝寶貝
中醫報導
褥瘡之中醫防治法
養生文化村報導
歌聲輕揚,樂活銀髮生活
病人安全
「病人安全鬥陣走」∼由民眾衛教淺談用藥安全
飲食營養
重陽敬老由飲食做起
增刊目錄
醫病關係中,如何說抱歉
婦產科「乏人問津」,有這麼嚴重嗎?
護理的另一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