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瘡之中醫防治法 |
 |
◎長庚大學中醫學系講師 李克成 |
 |
 |
 |
96年年初,我的伯父因病住進內科加護病房,由於感染的關係,必須使用大量的抗生素。抗生素把感染控制住了,但帶來的副作用之一就是嚴重腹瀉,雖然加護病房的小姐非常細心照料,但因為腹瀉的情況嚴重,出現屁股部分皮膚發紅的現象,而這即是褥瘡的早期表現。 我前往探望,並開立本院的中藥製劑「紫薰膏」處方給伯父局部擦敷,皮膚發紅的現象在使用2天後就消退許多,為了預防褥瘡的再發,我請加護病房的護理人員繼續使用該藥膏,持續使用後的情況也如預期,紅皮膚的現象並未再出現,這不論是對護理同仁或患者而言都是好的現象。雖然這只是個個案,但卻提供不少的訊息。首先是該藥膏能夠緩解褥瘡的早期症狀,其次是它能持續預防褥瘡的發生,一方面減少了患者受感染的機會,另一方面也減輕了醫療工作同仁的心理負擔。 其實本病常見於各大醫學中心,尤其是工作量最為繁重的加護病房,另外,安養中心或護理之家等醫療機構,亦常見本病,而且經久難癒,對病患、家屬及醫療照護者而言,都是難言之苦。經臨床的驗證,中醫對本病的治療確有其相對的優勢,因此,擬借此版面略加探討。 褥瘡,在中醫典籍中又稱為「席瘡」,是指長期臥床患者,由於身體局部重壓與摩擦而引起皮膚潰爛甚至壞死,常見於半身不遂、下肢癱瘓、久臥病床及長時間昏迷的患者,好發於 尾部、髖部、足跟部、脊背部等易受壓和摩擦的部位,輕者經治療及細心照護即可痊癒,重者潰爛、滲流組織液,經久不癒,可能引發敗血症致死。 目前西醫對本病有很清楚的臨床分級,簡述如下: 第一期:皮膚完整未破損,以指按壓後,移開時仍見紅色的斑印,為皮膚潰瘍的先兆。 第二期:部分皮膚損傷,包括表皮全層或部分真皮損傷。此種潰瘍是表層的皮膚擦傷、掉皮、有水泡或淺凹出現。 第三期:皮膚全層損傷,包括表皮、真皮及皮下組織的損傷或壞死,往下延伸至筋膜層但未至肌肉層;出現深凹坑,偶有 管通至附近的組織。 第四期:廣泛性的完全皮膚破壞,包括皮下組織的壞死或深至肌肉、骨頭及鄰近支持性結構組織的破壞。 本病發生的原因及機轉,從西醫角度看,多著重於軀體重量對著褥點的壓迫與摩擦、擠壓而致受壓部位循環不暢,造成局部肌膚失養而壞死,進而形成瘡瘍。中醫的觀點則除局部之氣滯血瘀外,還著重於個體的整體狀態,對於久臥傷氣,氣虛而血行不暢,或久病出現氣血虧虛等均列為內治法的輔助重點。因此,在辨證方面除了注意受壓部位皮膚是否出現暗紅色或顏色漸趨暗紫,甚至變成黑色壞死皮膚外,還要注意是疼痛或是不痛、壞死皮膚與周圍形成的界限大小,及周圍腫勢是否平塌散漫,患部是否出現液化潰爛、滲水、腐爛,形成潰瘍面等,還要進一步評估患者全身的氣血及臟腑功能等加以辨證。 褥瘡的治療則是「未病先防,已病防變。」臨床上固然是以預防為主,一旦發現,就需積極防止其惡化。個人的臨床經驗,褥瘡的中醫療法可分內治法及外治法兩個方面,而且是以外治法為主,內治法為輔。 就預防而言,若評估患者有較高得褥瘡的機會,除加強護理外,可用「紫薰膏」外敷,能獲得較好的預防效果。就治療而言,在外治法方面,可依西醫的臨床分期,一、二期用「紫薰膏」,三、四期則以「金創膏」為宜;如患部組織液滲出較明顯或壞死組織較多者,宜配合「腐盡生肌散」,先均勻撒佈於瘡面後再敷以上述膏藥,則能短縮療程。內治法方面,依辨證論治方式即可,證屬「氣滯血瘀」者,宜理氣活血,方選血府逐瘀湯加減;若為「蘊毒腐潰」,自當利濕托毒,於此當分濕重或蘊毒明顯,分別以透膿散或萆薢滲濕湯為主方,互相配合加減;「氣血兩虛」證是本病較常見的證型,因褥瘡患者多久臥病床,或年老體衰,或因過用寒涼藥物(如抗生素或中藥清熱解毒之品)脾陽受損而間接損及氣血,此時自當氣血雙補,兼以托毒,方選托裡消毒散加減,並加重補氣養血之品,若見氣虛血瘀證者,補陽還五湯加減亦佳,內治法針對第三、四期的褥瘡患者而言,可以大大提高外治法的療效,並縮短療程。 紫薰膏主要是由當歸、紫草、大黃…等藥物為主,經麻油萃取調製而成、金創膏則是以血竭、兒茶、乳香、沒藥…等藥物為主,研末配合其它基劑調製。使用時宜較瘡面稍大,並與瘡面均勻接觸。前者色呈深紫紅,常造成使用者誤為出血或染在衣物上;「金創膏」則因有「祛腐」作用,常於初使用時見瘡面膿液量增,均宜先告知,以免造成誤會而不敢續用,實非病患之福,亦非醫者之意。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心靈點滴 |
 |
 |
中醫報導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飲食營養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