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工植牙打造一個良好的地基 |
 |
◎台北長庚牙周病科主治醫師 陳敏傑 潘惠玲 陳朝寶 朱毓仁 |
 |
 |
 |
植牙已是種普遍的 復治療,它是藉由手術的方式,植入人工牙根,再獨立接假牙出來。就好像蓋高樓時要先打地基一般,地基穩固是最重要的。所以骨頭的質與量是植牙成功的要件之一。 植牙的地基─齒槽骨 人工牙根是植牙的地基,理論上像高樓的地基一樣越粗越長較好,有較大的植體和齒槽骨間的骨整合面積。然而有時候因為想要接受植牙的區域缺牙太久,齒槽骨吸收的太低、太薄,造成植牙的困難。齒槽骨的厚度會決定人工牙根的直徑,齒槽骨在人工牙根周圍至少要有1mm厚度,厚度不足在人工牙根植入時會造成人工牙根裸露,影響人工牙根的骨整合程度和穩定度,或是在植牙受力後造成人工牙根周圍的骨頭進一步吸收。而齒槽骨高度決定人工牙根的長度,齒槽骨高度不足在上顎後牙區會影響到鼻竇腔,在下顎後牙區會影響下顎神經血管,下前牙區會有牙齒過長等美觀的問題。因此植牙前必須有審慎的評估包括X光環景片,甚至電腦斷層掃描等。確定植牙的可行性,決定好人工牙根植入的位置、直徑、長度和角度,如此才能達到最佳的成功率。 拔牙與植牙的時機 拔牙後就會造成齒槽骨吸收,所以最理想的狀況是拔牙的當下就植入植牙。但須注意的是拔牙的部位是否健康乾淨,如果是有嚴重的牙周病或是根尖病變甚至有膿腫,還是得將拔牙窩清創乾淨,甚至投予抗生素,等恢復健康再植牙或是進行齒槽骨增進術。而即拔即種的重點也要看是否能達到初期穩定,但能否達到初期穩定還是看拔牙後周圍的骨量而定。最理想就是植入人工牙根後,在周圍多的空間放入人工骨粉填補。若無法直接植入則考慮預防骨吸收,在拔牙後立即在拔牙窩填放骨粉,蓋上再生膜,然後縫合。如此可以維持拔牙時齒槽骨的條件。若無法做齒槽骨維持,則等拔牙後3至4個月骨頭穩定再評估(如圖一)。 齒槽骨增進術 為增加齒槽骨的高度,臨床上有一些方法可以嘗試,例如垂直骨牽引法、引導骨再生法等。然而如同在平地堆出一座山,如果原本手術部位的牙肉不足,無法完整的包覆增高的齒槽骨,或因為口腔內的壓力與血液營養無法供應充足,最後齒槽骨還是會吸收掉而影響成功率,因此困難度高。 為增加齒槽骨的寬度,則視殘餘齒槽骨的量來決定是否做齒槽骨增進術。如條件許可,可在植入人工牙根同時合併齒槽骨增進術;若條件不好,只得考慮先做齒槽骨增進術,等齒槽骨生長後再作植牙。最常使用的方式是引導骨再生。引導骨再生術就是利用骨粉來維持或創造出更寬更廣的齒槽骨地基,加上再生膜來隔絕牙齦,爭取骨細胞生長的時間與空間,有時可以加上小骨釘來做再生膜的支撐,猶如搭帳篷一般(如圖二)。或者採用硬度強化或較厚的再生膜,甚至使用鈦金屬架來做支撐。 若殘餘齒槽骨較薄,也可以考慮採用齒槽 劈開術,將齒槽 從中間劈開,撐開齒槽骨的厚度,再於撐開的空間填入人工骨粉。另外也可以考慮取自體骨骨塊來補,用骨釘固定,撐出足夠的齒槽骨的厚度。總而言之,齒槽骨增進術的重點都是為了維持或創造出更好的植牙條件。 結論 「萬丈高樓平地起」。植牙的首要條件是人工牙根能夠穩固,齒槽骨地基非常重要。齒槽 增進術提供一個可靠的治療方式,然而不能忽略術前的評估,更是確保成功率的不二法門。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心靈點滴 |
 |
 |
中醫報導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飲食營養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