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科「乏人問津」,有這麼嚴重嗎? |
 |
◎林口長庚暨嘉義長庚婦產部主治醫師 劉競明 |
 |
 |
 |
筆者是婦產科醫師,記得十年前初任醫學中心主治醫師的時候,每月生產量最多可達660個寶寶;如今卻大不相同,目前每月生產量約為十年前的半數。相較於生產量的降低,主治醫師的數目卻增加到數十位,每位的接生與開刀技術皆不成問題。換言之,假如每人上午、下午及晚上都可隨時上刀或接生,那麼生產量將非常驚人!在醫學中心服務的主治醫師除了必須接生及主刀剖腹生產,還要做研究寫論文,否則就會被學弟妹們淘汰。因此「週休二日」在此地,就幾乎成為每個人的「研究日」,許多人都自動於例假日上班做研究,假如週日恰巧有產婦要生產,剛好可就地換裝立刻上陣,加上產房人員值班與設備、藥材及用品齊全,假日不運用似乎太可惜了,何必擔心未來產婦要「到東南亞生產」呢?何況那些外籍醫生的開刀技術、及和吾國病人的溝通與關懷程度,豈能比得上我們呢?現在少子化現象除了年輕婦女的價值觀改變,也和憂心「養不起」因而不想生、不敢生、有關。 健保這幾年的問題根本就是結構與設計上之問題,同時決策者面對社會福利與健康保險的概念與界限不清;醫學教育與醫療服務的分際亦模糊、臨床醫療與預防醫學及公共衛生的分野及經費也全然不分。國泰醫院前院長陳楷模教授說得好,「台灣健保的成就是建築在醫師的痛苦上」。醫師的養成教育雖須達十多年,然而能獲得入學者,不是大學聯招(指考)成績優異就是在推薦甄選面試表現傑出者,方能脫穎而出。畢業前還需實習、辛苦值班,畢業後還要接受住院醫師訓練,醫學教育,期許醫師為病人謀福利、以濟世救人為己任,鮮少醫師會在進入醫學院或初任醫師時,就立志「開業賺錢」。但是目前年輕醫學生選科為何偏愛皮膚、微整型美容、復健等當年的「小科」?一是社會上「好逸惡勞」的風氣和注重生活品質的趨勢,以及傳統四大科(內、外、婦、兒科),愈來愈多令人畏懼的醫療糾紛,與動輒數千萬天價之民事賠償所致。健保經營及決策者又抱持「駝鳥」心理,面對總額預算的「壓力鍋」,仍無窮無盡的「兌現」新增的醫療科技及新藥、新技術的給付項目,讓醫界內部在「市場機制」的「殺戮戰場」下自生自滅。多年來許多經營不善的地區醫院均已倒閉殆盡,區域醫院能委屈求全「苟延殘喘」,已經相當不易。衛生署官員似乎也未真正面對問題:許多應該救人的科別,如胸腔外科、小兒科、心臟血管外科等,醫師也紛紛改行執業微整型美容、倡言國際醫療及代理生機健康食品銷售等,準備在兩岸通航後大賺一筆,醫療的「核心價值」似乎在健保體制及總額框架下已經逐漸「轉型」或早已「蕩然無存」? 不知將來那位醫界前輩,也有效法今日的馬英九總統,為了重振軍人武德而重新將「中華民國軍人讀訓」搬上檯面的苦心,將西波格拉底的醫師誓詞:「准許我進入醫業時,我鄭重的保證自己要奉獻一切為人類服務…」重新加以重視。走筆至此,筆者望了望座位後邊掛在辦公室牆上的「醫師誓言」,才發現自己原來也背不起來,這也難怪像國民黨的「軍人讀訓」一樣,也引不起年輕一輩的興趣了。或許時代真的是已經改變了!婦產科醫師其實並不缺乏,缺少的應該是年輕夫婦對生育及養育小孩的興趣與決心吧!國內19個醫學中心、24小時的接生服務,為了爭取生產「業績」與提升機構的競爭力及「存活力」都來不及了,大概不會像某院「小兒科」,因為少子化的趨勢而取消或簡併產科部門吧!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心靈點滴 |
 |
 |
中醫報導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飲食營養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