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聯手,妊娠產後照護全方位 |
 |
◎高雄長庚中醫婦兒科主治醫師 金玠縈 |
 |
 |
 |
 |
 |
33歲的陳小姐懷孕19週時出現下腹疼痛的狀況,婦產科醫師診斷是早期子宮收縮而住院接受安胎治療。經臥床靜養及安胎藥物使用後,仍有頻繁宮縮的情況,且出現呼吸喘促、焦慮、便秘等症狀,所以會診中醫進行中西聯合治療,安胎到懷孕39週順利生產。生產後出現乳汁不足、腰酸、疲倦等繼續在中醫門診做產後調理。 懷孕可以說是身為女人最奇妙的體驗,從原本的個體,孕育出嶄新的生命,而整個懷孕、生產、哺乳過程,也是生理改變的重大階段。大部分的孕婦規律生活、正規產檢、保持心情愉悅,但有少數因荷爾蒙變化、感染、以及胎盤胎兒發育不佳,臨床出現有嚴重孕吐、早產徵兆或陰道出血、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等狀況,需要住院檢查或治療。生產後4到6週的這段期間(即所謂的產褥期),則應多休息,避免過度勞動。但此時仍會因哺乳或胎兒照護等問題,使許多的母親產生身心壓力。從懷孕到生產後的各個階段,都是中醫可以幫忙協助的地方(圖一)。
中醫妊娠調理 懷孕初期常見症狀會有噁心、反胃及腸胃不適,懷孕中後期則容易出現腰酸、血壓偏高、血糖偏高、水腫、便秘等,除了找出正確原因以外,中醫可以用針灸、穴敷、中藥調理等方式,協助度過辛苦的懷孕時期。例如噁心、嘔吐時可用生薑片、或服用橘皮竹茹湯,針灸穴道足三里和內關達到安胎止嘔效果。至於坊間常說服用黃連來解毒退胎火並不適合,沒有對症下藥反會增添先天性神經系統畸形風險,不建議懷孕初期自行使用。 若有重覆性流產史、早期妊娠出血的孕媽咪,會建議至少持續治療至13.14週;中後期出現有早產徵兆者,除了西藥給予安胎藥物外,亦可使用中藥如桑寄生、芎歸膠艾湯、或當歸芍藥散等來幫助放鬆子宮平滑肌,達到安胎效果。
中醫產後調理 產後調理,即俗稱的坐月子,為東亞地區特有的產後照護行為。根據台灣研究統計,有87%的產婦有使用至少一種中藥,也代表著做月子的盛行。中醫認為女性產後的體質屬「多虛、多瘀、多寒」,可在這段時間藉由中藥膳食、飲食調理和生活起居調整等方式,使產婦能恢復身體平衡並改善體質。產後調理分3個階段(約10天為一階段):第一階段要將惡露排除乾淨,常用生化湯為主方來去瘀血生新血,但不可與子宮收縮劑同時使用,以免宮縮嚴重引發大出血,建議生化湯的使用時機和組成調整皆須詢問中醫師。第二階段以補氣血及調整脾胃為主,用八珍湯加減,處理產後氣血虛的問題,且能幫助食慾的恢復;此時若剖腹產傷口癒合且惡露已減少,才建議配合含有酒精、麻油之食物。第三階段為補肝腎壯筋骨,用養榮大補湯加上補腎藥材像杜仲、桑寄生、何首烏等,來幫助女性生殖器官功能的恢復。 高雄長庚婦產部許德耀教授表示,在過去的調查中發現台灣許多媽媽在懷孕或產後有使用中藥的習慣,但因資訊的不充足或不正確反可能產生造成危害,因而如何推行中西醫整合照顧,以及給予正確中藥材使用觀念,是婦產及中醫團隊未來努力的方向。另外,中醫部蔡明諺部主任亦表示,隨著生活型態、營養補給、醫療環境與過去的差異,傳統妊娠或產後坐月子的觀念與飲食並不完全適合現在的婦女,因此,我們必須在古籍考據和實證研究上予以更新,並適時的給民眾正確資訊。 本院婦產部與中醫部團隊(圖二)能結合傳統與創新,在婦女整個生產過程中給予最專業、完善及多元的個人化協助,並期盼能伴隨各位爸媽們一起走過這段快樂和奇妙的體驗。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醫學報導 |
 |
 |
心靈點滴 |
 |
 |
醫脈相傳 |
 |
 |
中醫報導 |
 |
 |
飲食營養 |
 |
 |
本月主題 |
 |
 |
焦點話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