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型過敏反應 |
 |
◎林口長庚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醫師 葉育欣◎林口長庚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 林思偕 校閱 |
 |
 |
 |
5歲的男孩因為上呼吸道感染,到診所看病,吃了感冒藥後不久,突然出現全身紅疹、眼皮嘴唇浮腫、嘔吐、全身癱軟等症狀,家人趕緊將他送至醫院急診處理。經醫師診斷為藥物誘發的全身型過敏反應,急診醫師立即給予腎上腺素以及輸液治療後,病童症狀及生命跡象得以改善,住院觀察後痊癒回家。 全身型過敏反應 這種「全身型過敏反應」,不分男女老少,在接觸過敏後發病極快且可能具有致命性,除了身體會出現蕁麻疹、眼皮或嘴唇水腫的皮膚症狀外,還會伴隨其他器官系統的侵犯,最怕的是引起呼吸道阻塞缺氧,和血管擴張引起血壓下降休克,症狀往往在數分鐘到數小時之間發作,一旦發生,務必盡速處理,錯過急救黃金時間,易釀成遺憾! 全身型過敏反應在醫學上的定義,必須發生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器官系統的侵犯,影響的器官系統主要為皮膚黏膜、呼吸道、腸胃道、心臟循環4大系統,可以同時出現全身紅疹、眼睛腫、嘴唇腫、咳嗽、上氣不接下氣、呼吸困難、嘔吐、肚子痛、低血壓休克等現象,通常皮膚黏膜的症狀最常見,再伴隨其他3個主要影響器官的症狀。全身型過敏反應的研究顯示,約有10%的病人可以沒有皮膚症狀,因此如果接觸已知過敏原,發生上述其他兩個或兩個以上器官系統的症狀,還是屬於全身型過敏反應,需要及早處置。 全身型過敏反應的原因 全身型過敏反應的誘發原因:藥物、食物、昆蟲螫咬毒液、運動、冷熱等各種誘因都有,食物是兒童和青少年最常見的誘因,而藥物和蟲咬或蟲螫則是成年人較常見的誘因。食物部分常見的種類有:雞蛋、花生、牛奶、甲殼類等,藥物部分有:抗生素、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等。過敏原進入身體後,首先刺激身體產生免疫球蛋白E抗體(IgE),這種抗體會附著在身體的肥胖細胞表面,當過敏原第二次進入體內時,會與IgE結合,促使肥大細胞釋放過敏發炎介質,引起上述四種器官的症狀,最怕是引起喉頭水腫或是呼吸道平滑肌收縮造成呼吸道阻塞,或血管擴張引起血壓下降休克,造成生命危險,目前研究顯示,有20%的全身型過敏反應個案,找不到明確誘因。 全身型過敏反應發生率與盛行率 根據2019年美國研究指出,每個人終其一生的發生率有0.05%至2%;林口長庚研究指出,台灣全身型過敏反應的發生率從2002年的每百萬人口有47人發生到2010年提高至127人發生,全國健保資料庫的統計指出,台灣盛行率從2001年每百萬人口有48人發生到2013年的每百萬人口有82人發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全身型過敏反應的處置與預防 肌肉注射腎上腺素是第一線、最重要的治療,及早使用可以減少後續的全身型過敏反應,急性期醫師還會依病情給予輸液治療、升壓劑和緩解呼吸道阻塞的處理,一般須留院觀察至少6小時以上,觀察病情是否穩定以及有否延遲性過敏反應,必須進一步處理。 嚴重全身型過敏病史,或是高風險容易發生「全身型過敏反應」的病人,應諮詢醫師是否開立筆型「肌肉注射腎上腺素」注射器,隨身攜帶以備不時之需。到院前的緊急處理並正確使用,有意想不到的救命效果。 發生全身型過敏反應的病人,建議諮詢專科醫師,透過過敏原檢測,盡可能找出過敏反應的確切原因,進而避免之。若已確定過敏原,全身型過敏反應的病人,建議攜帶隨身一張過敏小卡,詳載引起過敏的誘發因素,以及緊急處理的方法。 針對潛在致命威脅的「全身型過敏反應」,預防勝於治療,找出過敏原、避免暴露,一旦有過敏症狀,提高警覺、及時診斷、正確治療,才是最根本之道!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社服園地 |
 |
 |
長庚健康影音館 |
 |
 |
兒童醫療 |
 |
 |
本月主題 |
 |
 |
焦點話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