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輸血嗎? |
|
◎林口長庚檢驗醫學部主治醫師 闕宗熙 |
|
|
|
|
|
台灣捐血率冠全球 台灣民眾熱心助人,「捐血一袋、救人一命」的口號深植人心,民眾的持續響應,使我國的全民捐血率傲視全球,約每千人口75捐血人次。 用血量適當性的反思 隨著高齡人口比率不斷攀升,需用血量因老病患者增多而隨之增加。但捐血族群以年輕人為主,現今卻因為少子化而減少,使得台灣醫療用血液將面臨供需失衡的窘境。過去,台灣的超高捐血率,雖讓臨床用血不虞匱乏,卻也導致偏高的絕對用血率(表一),不論是紅血球、血漿及血小板的每千人口耗用量,與世界高收入國家相比,分別為1.5、3.7、3.1倍於這些國家的平均耗用量。根據日本輸血及細胞治療學會的估計,日本65歲以上人口比率高達28%,屬於「超高齡社會」,他們的國民捐血率雖僅約3.8%,已恰足供應醫療用血需求。台灣的高齡人口比率現為14%,正在快速高齡化中,可預見老病患者需用血人、量將快速增加,而少子化卻造成首次及後續捐血人減少(表二),血液的供需失衡問題將日益嚴重,開源既不易,當思節流,醫療專業人員及民眾都應該修正對於輸血治療的觀念,從「有需要就輸血」改為「沒有必要就不輸血」。 限制性輸血觀念 「沒有必要就不輸血」就是所謂「限制性輸血」的醫療策略與建議。廣義而言,輸血就是一種不相合的移植,輸血前的檢驗只是確認紅血球、血小板及血漿的血型相合性,但這些血品中都有殘存白血球,這些殘存異體白血球可能會造成病人接受輸血後,產生發燒、組織抗原致敏化、免疫負向調控,甚至移植物排斥宿主等輸血反應。 一般人的血色素正常值約為11∼14 gm/dL,維持生理需求的基本血色素值為7∼8 gm/dL,「寬鬆性輸血」是指在沒有合併其他醫療狀況下,當血色素低於9∼10 gm/dL,就啟動輸血;而「限制性輸血」則是血色素低於7∼8 gm/dL才會進行輸血。根據實證醫學資料,施行「限制性輸血」與「寬鬆性輸血」維持血色素相比,以「限制性輸血」治療的病人,其住院30∼45日內的罹病率及死亡率都明顯較低。即使是急性腸胃道出血、敗血症、小兒加護中心的病人,採用「限制性輸血」策略,治療效果與「寬鬆性輸血」也沒有差異。而採用「限制性輸血」策略後,能有效減少43%的臨床輸血治療,可降低血品的供給需求量,因應血液供需失衡的未來趨勢。 病人用血管理 為了施行「限制性輸血」策略,本院的輸血委員會推動「臨床決策輔助系統」,在醫囑開立過程中,自動檢視檢驗數據是否符合啟動輸血治療的閾值,提示醫師審視輸血之必要性。另一方面,施行「輸血同意書」之簽署,醫護人員在執行輸血治療前,須向病人說明輸血治療是否確有必要?其他替代方式?及輸血的副作用,病人充分了解並簽署同意後,才能執行輸血治療。醫病雙方對於輸血治療都有正確觀念,才能落實有效的病人用血管理,有必要才輸血,獲其利而少受其害,並且可以節約寶貴的血液資源。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心靈點滴 |
|
|
本月主題 |
|
|
焦點話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