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卷第一期 108年1月1日發刊
憶起的旅程∼失智症友善照護
寶寶一歲前攝取多樣副食品 可降低過敏風險
◎基隆長庚兒童腸胃科主治醫師 花曼津
38歲的小華,結婚多年後終於在今年初產下寶貝兒子,每天都小心呵護這個心肝寶貝。當寶寶4個月大時,醫師建議可以開始餵食副食品,但小華本身就有過敏體質,害怕小孩也跟他一樣,不敢隨便嘗試。上網查了許多有關如何餵食副食品資料則是眾說紛紜,究竟何時可以開始餵?可以餵食那些食物?自己會過敏的食物寶寶也會過敏嗎?這些問題都讓小華困擾不已。
在少子化的現代,每個寶寶都是父母心中的寶,如何讓孩子吃得健康、快樂長大,是每個父母最在意的課題。當寶寶4到6個月大時醫師多會建議父母開始餵食副食品,但是許多新手父母經常困擾不知道該不該餵食水果、蛋類等易致敏性食物。
目前的嬰兒飲食指引原則,雖然已經刪除延遲給予嬰幼兒易致敏性食物的建議,但應在哪個成長階段餵食易致敏性食物、餵食種類多寡及可能帶來的影響,目前仍不明確。近年台灣兒童罹患氣喘及其他過敏疾病的比率上升且嚴重度增加,耗費極多醫療資源。所以探討嬰幼兒是否嘗試易致敏性副食品及其種類多寡,與產生過敏體質之間的關連有其必要性。
基隆長庚兒科團隊從2012年3月起針對272名嬰幼兒進行研究,於嬰幼兒階段定期進行飲食問卷訪查,並於寶寶1歲時用抽血方式檢驗血中40種過敏原抗體(含20種食物性過敏原及20種吸入性過敏原)與IgE過敏球蛋白。
嬰幼兒飲食調查顯示,基隆地區父母餵食寶寶副食品態度較為保守,高達84.9%的父母不曾餵食寶寶花生,80.1%的父母不曾餵食寶寶有殼類海鮮,37.1%的父母不曾餵食寶寶蛋白,21.0%的父母不曾餵食寶寶蛋黃。若寶寶1歲前被餵食的副食品種類越多,包含水果、蛋白、蛋黃、魚、有殼類海鮮、花生等6種易致敏性食物,被檢測出過敏體質的機會越低。研究數據顯示,1歲前曾餵食大於5種易致敏性食物的嬰兒,比只餵食小於2種易致敏性食物的嬰兒,過敏體質風險約可下降4成,IgE過敏球蛋白指數也顯著較低。此研究結果已刊登於2017年11月份國際知名期刊「兒科研究(Pediatric Research)」雜誌。
研究團隊推測,因寶寶剛出生時腸胃道免疫系統尚未成熟且具有可塑性,藉由早期接觸多種食物抗原引發口服耐受性,使嬰幼兒腸道系統慢慢適應這些食物,減低對食物抗原發生劇烈過敏反應的機會,可能降低兒童早期過敏體質的風險。此結果與272位寶寶的母親是否有過敏體質沒有特別關連,就算媽媽有過敏體質,寶寶還是可以嘗試餵食易致敏食物。研究團隊未來也將持續觀察嬰幼兒時期飲食對於兒童過敏疾病,如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的重要性。
雖然研究團隊鼓勵父母儘量在寶寶1歲前提供多樣化的副食品,但不要因此就讓寶寶從1個月大開始吃副食品,還是等4∼6個月大的時候再開始吃副食品,對寶寶比較安全。寶寶可先嘗試一般的副食品,若適應良好,可以開始慢慢嘗試易致敏性的食物(例如水果、蛋白、蛋黃、魚、有殼類海鮮、花生)。餵食原則是:一次添加一樣新的副食品,觀察2到3天,若寶寶沒有出現不良反應,再添加另外一種;餵食易致敏性食物時,應注意寶寶吞嚥狀況,花生、堅果類需事先研磨處理避免嗆咳。若是寶寶出現疹子、嘔吐、腹瀉等過敏反應,應停止餵食並儘快送醫治療。
         
 
封面故事
年輕型失智症
尋找感動力∼失智症多感官環境與活動
聽你•聽我∼失智照護溝通與心理調適
失智居家照護錦囊妙計
失智友善桃花園∼打造社區共同照護網絡
醫學報導
忘記怎麼開口吃飯了∼談失智症患者的吞嚥問題
特別報導
悼念長庚紀念醫院創院院長羅慧夫
社服園地
活動花絮
心靈點滴
生命的力度
中醫報導
中藥+穴位按摩 改善失智症之精神行為症狀
白話醫學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
本月主題
憶起的旅程∼失智症友善照護
焦點話題
王創辦人永慶先生逝世十週年∼長庚舉辦「醫療資訊研討會」
嘉義長庚托育中心動土 企業托兒好幸福
南跨218公里∼高雄長庚與衛福部臺東醫院「遠距醫療門診啟用簽約」
人「聲」重建,人「生」重見 日本無喉病友參訪林口長庚
皮膚癢、流鼻血別輕忽! 可能是重金屬「鎳」暴露引起
寶寶一歲前攝取多樣副食品 可降低過敏風險
剖腹產會增加寶寶氣喘及過敏疾病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