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卷第一期 100年1月1日發刊
疼痛復健專刊
疼痛嗎?您該試試復健科!談復健與疼痛治療
◎林口長庚復健科主治醫師陳智光
依據國際疼痛研究學會的定義,疼痛是一種「由真正存在或潛在的身體組織損傷,所引起的不舒服知覺和心理感覺」。雖然疼痛是一種主觀的感受,但只要有疼痛感,則不管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可能是某個環節出了問題。近年來醫界已將「疼痛」列為血壓、脈搏、呼吸、體溫等四項基本生命徵象以外的「第五生命徵象」,顯示現代醫學對於疼痛問題,已轉為以更積極的態度來處理。然而一般人在面對疼痛治療時的心理,往往是「既期待,卻又怕受傷害」。期待的是疼痛症狀能早日消除,怕受傷害的則是擔心治療所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在遲疑間反而容易錯失治療先機,導致身陷長期慢性疼痛的苦楚,或是惱人疼痛一再復發的窘境當中。
其實疼痛往往是警訊,因此疼痛治療的目的,除了要解除疼痛症狀,也必須找出引起疼痛的根本原因加以處理。一個主訴大腳趾疼痛的患者,其疼痛可能來自腰椎間盤突出所造成的第五腰椎神經根病變;一個胳臂中段疼痛的患者
,其疼痛來自肩關節滑囊炎的機會,恐怕更高於胳臂本身的肌肉出問題。依據臨床統計顯示,頭痛、下背痛、關節痛、肩頸痛等是最常見的急慢性疼痛。這些源自肌肉、筋膜、關節等處的疼痛感,是屬於體感性疼痛(somatic pain),本質上為較難定位的鈍痛,若再加上轉移性疼痛(referred pain)的表現,恐怕就不是以「傷哪裡,痛哪裡」的簡單邏輯就可以概括解釋的。此外有些涉及神經痛(neuropathic pain)、中樞性疼痛(central pain)、心因性疼痛(psychogenic pain)等更複雜的疼痛機轉,使臨床判斷的困難度更高。例如頸因性頭痛(cervicogenicheadache),是因頸部問題所造成的頭痛,其原因可能是頸椎骨骼肌肉的問題,也可能是感覺輸入整合的問題,同時因常伴隨噁心、怕光、頭暈等症狀,更類似是自律神經失調的現象。由此便不難理解疼痛處理確實有其特殊與複雜性,必須格外謹慎小心地抽絲剝繭,才能對症治療。(附圖)復健科在疼痛治療的領域中,提供了相當全面與多樣化的治療選項。除了開立適合的藥物做疼痛控制,復健科常用的疼痛療法也包括了:
一、運動治療
因為怕痛而不敢多動,雖說是人的本能反應,但減少運動的結果,不只使肌力減損,柔軟度變差,也使心肺功能衰退,陷入運動耐受性不良的惡性循環之中,長久下來並不利於疼痛控制。目前醫學界的共識是認為只要不影響安全,病患應僅早接受運動治療。為此復健科醫師會處方合適的運動,來強化肌力與肌耐力,改善關節活動度,提昇心肺耐力,同時矯正不良的姿勢。許多研究也顯示規律運動不僅可改善體適能,也可藉由腦內啡的釋放調節疼痛感,重建心理健康。
二、介入性疼痛治療
這是一種介於內科藥物治療與外科手術治療之間,以低侵襲性的穿刺注射或物理方式,處理慢性或頑固性疼痛的醫療技術,例如激痛點注射、硬脊膜外腔類固醇注射、神經阻斷術、關節注射、增生療法注射、乾針筋膜鬆解等。這些療法有部份可以在觸診下直接操作,有部份則必須使用 X光攝影作為導引執行治療。本院復健科則是於近年來應用超音波無輻射性,且兼具診斷與介入性治療工具的特性,致力發展軟組織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已有相當成熟的技術。
三、儀器治療
運用聲、光、電、水、冷、熱、力、機械等物理因子的療法,屬於非侵入性治療,是復健科賴以解除疼痛症狀的有效利器。雖然這些療法有的極為方便取得(例如冷敷、熱療),有些則是患者可以自行購買使用(例如低周波電療器),但大部分的儀器仍需專業人員操作。而且儀器治療的效果差異,最主要還是取決於醫師或治療師的專業評估,根據引起疼痛的組織特性與病理變化,選擇適當的儀器治療,才能獲得最有效的疼痛緩解。
四、裝具與輔具使用
適當的裝具與輔具使用可以分散受力點,提供有效支撐,或是限制不必要的活動,也能強化心理上的安全感,對於減輕疼痛有畫龍點睛之效。但要當心不當使用可能造成二次傷害,反而得不償失。例如使用護腰可以有效緩解急性下背痛,然而長時間穿戴護腰卻可能導致腰背肌肉活動不足,進而逐漸萎縮無力。建議有裝具輔具使用需求者,可以到復健科諮詢專業意見。
五、手法治療
手法治療主要應用在骨骼肌肉系統疾患,療法包括肌肉能量技術、筋膜鬆弛術、軟組織按摩、關節鬆動術、脊骨矯治手法等。這些療法建構在對於骨骼、關節、肌肉、筋膜、與神經等結構所作的整體評估及分析,藉由調節軟組織張力,改善關節活動障礙,來導正失衡的結構與功能。
正視疼痛,瞭解疼痛的本質加以處理,而非單純要求止痛,才是面對疼痛的正確態度。復健科是一個著重功能的科別,在您面對疼痛問題時,不妨讓復健科來協助您找出疼痛的源頭,處理疼痛,以避免因疼痛造成的身心困擾與後續失能。
         
 
封面故事
從頸因性頭痛到頸頭症候群脖子的重要性
運動 你也可以這樣解決疼痛
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週邊軟組織疾病與下背痛
疼痛物理治療
疼痛嗎?您該試試復健科!談復健與疼痛治療
新聞紀要
泌尿道結石病友座談會活動紀實
慢性傷口傷友座談會活動報導
鼻咽癌、咽喉癌病友座談會暨彼愛關懷會成立大會紀實
醫療時論
台灣發展保健醫療旅遊可行性之探討-1
台灣發展保健醫療旅遊可行性之探討-2
特別報導
突破逆境 彩繪人生 口足畫藝聯展
上山下海矢志照顧氣喘兒專訪杏林獎得主台北長庚兒科顏大欽主任1
上山下海矢志照顧氣喘兒專訪杏林獎得主台北長庚兒科顏大欽主任2
上山下海矢志照顧氣喘兒專訪杏林獎得主台北長庚兒科顏大欽主任3
上山下海矢志照顧氣喘兒專訪杏林獎得主台北長庚兒科顏大欽主任2
社服園地
桃園長庚社區營造健康生活經驗談
養生文化村報導
四通八達
病人安全
病人安全的實踐與發展
增刊目錄
失去的就是愛(腦神經外科)
用心感受
我的姑丈─郭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