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院為家 病人累 醫師苦 |
 |
◎林口長庚腦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謝向堯 |
 |
 |
 |
前些日子遇見轉介小組的護理師,她搖搖頭告訴我,那位蘇先生又住院了。我們相識苦笑,腦中浮起他家人的身影。無論是誰遇到他哥哥,都很無奈吧! 這位患者年紀不到50歲,以前就長期酗酒;有一次因為癲癇重積症發作被送來醫院,經醫師判斷為慢性酒精性腦病變加上營養不良引發的癲癇症,從此開始吃抗癲癇藥。除了癲癇症之外,患者也曾因腦部外傷導致講話結巴,記憶力障礙,四肢更是因長期臥床而孿縮。 初次看這位患者是在3年前了,那時還是老父親照顧他。老榮民伯伯拜託醫師全力救治患者的身影,迄今仍依稀記得。後來老伯伯自己生了重病,照顧患者的責任就落到患者的哥哥身上。 數個月前輪到我照顧這位臥床患者時,他已經住院住了快兩個月,臀部有個乾掉的小褥瘡,每天早晚由護理人員擦優碘並協助翻身;至於癲癇倒是穩定,藥物濃度也夠,更沒感染或其他問題。我向哥哥表示,患者應該可以準備出院照顧了。但每當討論出院,哥哥就推說患者這兩天又有發作,卻從來沒人看到。最後哥哥很激動的說:「如果回家之後又發作怎麼辦?」「外面的醫院告訴我們,一定要長庚這種『專業醫療團隊』才能治療我弟弟的癲癇症」。 我心想,沒那麼誇張吧!雖然我為本院同仁專業感到自豪,但患者的病情卻非不治之症。當本院轉介組同仁要替患者尋求去處時,外面各醫院一聽見這對兄弟的大名,紛紛表示不願意接收;特別是我們誠實告知患者已經沒有住院的急迫性。兩年多來哥哥帶患者在各醫院間流浪,從來沒有回到家;一旦其他中小醫院基於健保規範必須請患者出院時,或者患者真的發生癲癇,較好的說詞就是「我們沒辦法再照顧你了!你們應該選擇出院或者到醫學中心去治療。」所以本院就成了他兄弟的避風港,轉介護理師束手無策。 無論是治療病人或替健保把關,主治醫師都不得不扮黑臉。由於患者肢體攣縮卻意識清楚,只是吃藥與塗臀部的傷口,實在沒必要占著一張床,應該把病床讓給更需要住院的人(尤其急診一床難求的大有人在)。所以我給家屬幾個建議:一是帶回家照顧,二是選擇適當的安養中心,三是自己想辦法找願意接收的小醫院,不然就得改成自費住院了。 哥哥說他雖然可以照顧患者,但自己若沒工作就沒有收入。講到安養機構更是義憤填膺說:「哼!去安養院,那種照護品質不是要我弟弟去送死嗎!」至於其他醫院,他質疑我們沒認真去問,但實情是問遍了桃竹苗各中小醫院都碰壁,沒人願意收。真正是「上港最出名、下港有名聲」。 硬著頭皮跟哥哥訂定出院期限,否則將把住院身分轉為自費。我其實很不願意用自費逼迫人家,感覺像是在欺負窮人;但這或許是最後一道手段,能避免家屬將醫院當作安養院,把護理人員當廉價看護。諷刺的是,當我請書記計算患者身分改為完全自費的每日費用時,三等床一天病床費就要1300元,但每天藥費加上傷口處置費等等總合約元,換言之護理人員每天幫患者翻身擦傷口、甚至哥哥落跑時還得幫患者張羅便當,一天居然只值約200元,當真是「血汗勞工」。 其實我不曉得那位哥哥在忙啥?去查房時如果不是在睡覺就是不在床邊,聽說連掃地阿姨都曾經在用餐時間幫患者餵飯。某天趁著哥哥不在,我問患者:「你的狀況還不錯,想回家嗎?」他結巴的說:「想啊!不過哥哥說還不能回去。」 哥哥一直說要等老父決定,絲毫沒有想出院的準備,於是我宣佈了隔天改成完全自費。這下他跳腳了,激動的說「要出院應該復健到患者能夠走啊!」我明確解釋患者四肢嚴重攣縮,要能走路機會不大,就算轉到復健科也需自費住院。僵持了兩天,哥哥就同意出院了。 這實在是很諷刺的事。如果沒用自費,根本不能讓家屬認真面對自行照顧患者的責任。但是聽說他們搭著救護車,喔伊喔伊的直接繞到別家醫院急診去了;想當然爾,我本來幫患者約好的門診追蹤,他照例沒回來。 下一次再見到這對兄弟,是一個月後。送來急診原因同樣是因為「癲癇發作」,外面醫院說「無法處理」而轉來;血中抗癲癇藥物濃度一驗,幾乎等於零。 我一直存疑,到底哥哥有沒有規律讓患者吃抗癲癇藥呢?還是他寧可讓患者一再發作,以便能長期住院?也跟急診醫師們商議過這類患者的處置,是否可能在急診觀察或注射藥物後便打發他們離開?但急診不能拒收病人,家屬一旦描述患者有發作,也難以求證真偽。於是患者就周而復始的住院、調整好藥物濃度、出院;下次又見到他住院了。 私下聽隔壁床看護說,患者每次住院,哥哥都拿診斷書去申請各種保險給付。我想或許只有算盤打得精的保險公司可以應付這種人了,他們總是能找到各種奇怪理由將病人退保或拒於門外;像健保局這種慈善事業,配上「寧可錯殺醫師,絕不得罪民眾」的心態,那肯定得虧大錢的。 (本文原刊登於民國101年7月29日.聯合報.元氣週報 『健康大小事』專欄:以院為家 病患累 醫生苦)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醫學報導 |
 |
 |
心靈點滴 |
 |
 |
中醫報導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飲食營養 |
 |
 |
醫學節日 |
 |
 |
健康老化面面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