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道逆流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
 |
◎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 許振銘 |
 |
 |
 |
近年來由於台灣社會生活步調加快,生活壓力變大與飲食西化,胃食道逆流疾病的患者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根據一些有關台灣胃食道逆流疾病的研究報告指出,每月有典型症狀(胸口灼熱或胃酸逆流)大於一次的患者約15.7%,每週大於一次的患者約7.7%,而經胃鏡證實的糜爛性食道炎之盛行率從1978年的 9% 上升至2006年的18.4%。 根據2006年發表的蒙特婁胃食道逆流疾病定義,胃食道逆流疾病是由於胃內容物逆流而引起令人苦惱的症狀與或引起併發症。典型胃食道逆流的症狀為胸口灼熱或胃酸逆流,有些患者則會出現胸痛、咳嗽、聲音嘶啞、氣喘,或是牙齒腐蝕蛀牙等非典型的症狀。胃食道逆流疾病患者中約53∼90% 的病人,胃鏡檢查時食道黏膜外觀是正常的,稱為「非糜爛性逆流疾病」;約10∼47% 的病人,食道黏膜可見糜爛,稱為「糜爛性逆流疾病」,而約5% 的病人發生潰瘍、狹窄、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 esophagus)、食道癌等併發症。有部分的慢性鼻竇炎、肺部纖維化、慢性咽喉炎與反覆性中耳炎等疾病也認為與胃食道逆流疾病有關。 目前認為造成胃食道逆流疾病的主要機轉為陣發性下食道括約肌鬆弛。陣發性下食道括約肌鬆弛會因食物與胃內氣體造成胃部膨脹而引發;因此,大餐、碳酸飲料容易引發胃食道逆流。高油脂食物、巧克力、薄荷等食物,飲酒與吸菸會降低下食道括約肌壓力,也易造成胃食道逆流。其他食物包括柑橘、蕃茄、咖啡、茶、辛辣等食物與胃食道逆流也有關。藥物類如抗氣喘藥(theophylline)、鎮靜劑(diazepam)、鈣離子拮抗劑抗高血壓藥、甲型交感神經拮抗劑、乙型交感神經促效劑、副交感神經抑制劑(cholinergic antagonist)、巴比妥鹽類抗癲癇藥物,可能會降低下食道括約肌壓力而引發胃食道逆流。其他與胃食道逆流疾病有關的機轉包括食道排空能力不足、食道裂孔疝氣、胃排空過慢、腹腔內壓力增加與膽汁逆流。糖尿病合併自主神經病變、懷孕、硬皮症、羅林佐愛立生症候群(Zollinger-Ellison syndrome)與長期置放鼻胃管患者也較易胃食道逆流。 通常具有胸口灼熱或胃酸逆流典型的症狀便可診斷胃食道逆流疾病。簡單的問卷分析可輔助胃食道逆流症的診斷,如逆流疾病問卷(reflux disease questionnaire)。抑制胃酸藥物經驗治療可用於無警示症狀(吞嚥困難、體重減輕、貧血、吐血、上腹部腫塊)胃食道逆流疾病的診斷。給予兩星期的質子幫浦抑制劑藥物治療,若胸口灼熱症狀能改善一半以上則可診斷為胃食道逆流疾病。上消化道內視鏡是判定食道炎有無與其嚴重程度的最佳診斷方法,並且可用以排除其他上消化道病因。因此若患者有非典型的胃食道逆流症狀,症狀持續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或是併有警示症狀者必須接受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其他診斷胃食道逆流疾病的方法包括24小時食道酸鹼度測定、X光鋇劑食道造影術與食道測壓術。 胃食道逆流疾病治療包括調整生活方式、藥物與手術。生活方式調整的方法包括睡眠時床頭升高、左側躺睡姿、避免衣物過緊、體重過重須減重、限制吸菸與飲酒、飲食調整、餐後避免躺下、不於睡前吃點心。飲食方面如高油脂食物、巧克力、薄荷、柑橘、蕃茄、咖啡、茶、辛辣食物與碳酸飲料等食物,若患者個人經驗上會引發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則應避免食用。臨床上用於胃食道逆流疾病治療的藥物包括質子幫浦抑制劑、H2拮抗劑、藻膠酸鈉製劑、胃腸蠕動促進劑、減少陣發性下食道括約肌鬆弛藥物與胃乳片。其中抑制胃酸分泌藥物,如質子幫浦抑制劑與H2拮抗劑,效果較佳。藻膠酸鈉製劑用於非糜爛性逆流疾病效果也不錯,也可用於懷孕婦女胃食道逆流的治療。外科手術治療主要應用須長期服用藥物但藥物費用負擔不起、不按時服藥或擔心藥物副作用、食道逆流與肺部吸入症狀無法以藥物控制或併發食道狹窄的年輕患者。內視鏡手術治療目前也有新的進展,但台灣尚未引進。建議患者先經醫師評估並詳細溝通後,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醫學報導 |
 |
 |
心靈點滴 |
 |
 |
中醫報導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飲食營養 |
 |
 |
醫學節日 |
 |
 |
健康老化面面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