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母乳餵養週談母乳餵養的重要性 |
 |
◎林口長庚嬰兒室護理長 楊秀雲◎林口長庚嬰兒室主任 徐任甫校閱 |
 |
 |
 |
世界衛生組織於1992年將8月的第一週訂為「世界母乳餵養週」,將母乳餵養作為保護兒童健康的一項主要措施,今年已邁入第21週年。其宗旨,乃在於促進社會和公眾對母乳餵養重要性的正確認識和支持,並冀望能在世界各地推廣母乳餵養。而一直以來,母乳被公認為可以滿足嬰兒出生到6個月內最佳的食物來源;眾所皆知,吃母乳的寶寶有較佳的免疫力,同時也有助於產婦身體的恢復,因此在醫療照顧中營造母乳哺育環境,給予每個嬰兒生命最好的開始,也是母嬰親善醫院努力的目標。 本院自成為母嬰親善醫院後即積極推動「支持哺餵母乳」政策,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針對全國性母乳哺育調查顯示,母嬰親善醫療院所所出生的嬰兒,第1個月純母乳哺育率62.7%,顯著高於非母嬰親善醫院出生的嬰兒(),而第2個月、第3個月及第6個月,在母嬰親善醫療院所出生的嬰兒,純母乳哺育率(50.8%、38.9%、25.7%)也都顯著高於非母嬰親善醫療院所出生的嬰兒(、28.4%、18.1%),由此可知,母嬰親善醫療院所對於推動母親哺餵佔舉足輕重。 雖然近年來台灣母乳哺育相關環境設施、醫護人員對於母乳哺育的知識,皆大有進步,母乳哺育風氣、哺育率稍見提高,然而要成功哺餵,在實務面還需要專業人員、媽媽及其家屬共同努力。即使產婦在產前已建立哺餵母乳信心,但往往經不起寶寶對哺乳的反應,如寶寶哭啼、體重下降、家屬對母乳哺餵意見分歧等,導致母嬰彼此還在調適階段即匆匆改以配方奶哺育。此時醫療專業人員宜再主動鼓勵產婦繼續哺餵母乳,協助媽媽克服寶寶開始吮吸乳頭時的疼痛,以及脹奶的處理。其次,在發現奶水不足時,增加餵奶頻率,不必硬性規定餵母乳的次數、間隔和餵奶量,寶寶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因為母乳餵養的成敗在於寶寶出生後的1∼2週,這期間,媽媽的意志力是決定性因素。尤其是今年2013年提出的主軸是「BREASTFEEDING SUPPORT:CLOSE TO MOTHERS」(母乳哺育的支持:貼近母親!)希望能讓喚起大眾注意「同儕支持」,對於幫助母親建立以及持續哺乳的重要性,並告知民眾「同儕諮詢」的高度效益,以結合各界力量擴展「同儕諮詢」計畫。鼓勵哺乳的支持者,不論其教育背景,可以進一步受訓來支持母親和嬰兒。今年的一個重點就是:替哺乳母親找到當地社區的支持聯絡點,讓婦女在生產後可以有地方尋求協助和支持。同時世界衛生組織也慎重呼籲全球政府以及產科機構積極執行十大措施,尤其是第十項措施,以改善純母乳哺育的時間及比率。 餵母乳,讓孩子贏在起跑點!因為母乳會根據寶寶發育的不同階段,自動調整成分,滿足寶寶生長階段的需求變化,這些都是人工餵養無法比擬的,因此在重建及維持全球母乳哺餵的文化應除去所有母乳哺餵的阻礙因素,並獲得全民支持,才是成功哺育母乳的關鍵!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醫學報導 |
 |
 |
心靈點滴 |
 |
 |
中醫報導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飲食營養 |
 |
 |
醫學節日 |
 |
 |
健康老化面面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