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卷第八期 102年8月1日發刊
胃酸相關胃腸疾病專刊
辨識自殺高危險的病人族群
◎嘉義長庚精神科主治醫師 洪岱欣
自殺防治一直是公共衛生層面的重大課題。現今的醫療環境逐漸轉型,採取以病人為中心的治療理念,開始重視病人安全的議題,其中一項重點就包括住院病人的自殺防治。研究顯示,自殺身亡者在自殺前一週內就醫的比例在左右,前90天更可達到80%。而在自殺死亡率最高的群組65歲以上之老年人,自殺死亡前1個月內,曾至醫療院所就診率高達9成(89.2%),而就診科別以內科為主(56.1%),其次為家醫科(27.3%)及不分科(19.4%)。另外老年自殺死亡者生前合併有重大傷病診斷之比例高達7成5,罹患重大身體疾病者則超過5成。由以上的研究結果可知,自殺死亡的族群中有極高比例合併身體病症,這些人在自殺之前曾到醫療院所就醫,然而卻有相當比例的人不曾求助過精神醫療專業人員。若是非精神科的醫療從業人員,能關注到病人的心理健康,即時做處置或是轉介,即可進一步防範病人發生危及生命的自殺行為。因此臨床醫療人員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是站在第一道防線的「自殺防治守門人」。
有些人在某種處境下會選擇自殺,而其他人在相似情況甚或是更糟的處境下卻不會這麼做;旁人從客觀環境下,有時會難以理解自殺者走上這條不歸路的原因。然而不論遭遇到什麼樣的問題,想自殺者的感覺和想法常常有某些共通點,例如心靈承受極大的痛苦、感到不安、無助、無望,找不到其他可以解決問題的辦法,無力去面對,卻偏執地相信死亡可以為他們帶來解脫;感到孤獨、空虛、失落,找不到自己存活在世上的意義與價值,或者認為自己對別人而言只是個累贅;有時他們自責、愧疚,有時他們怨恨、憤怒,僵化地認定惟有死亡才能為周遭的世界帶來改變。自殺者擺盪在想活與想死的情緒當中,往往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猶豫與矛盾,最後醞釀成自殺行為。
自殺的原因複雜而多重,一般影響自殺風險的因素可歸納如下:
一、嚴重精神疾病:
以風險由高至低依序為憂鬱症、人格疾患、酗酒或物質濫用、精神分裂症、器質性精神疾患或其他精神疾患。
二、身體疾病:
罹患絕症者,因疾病傷害急劇造成殘障者,年老、體弱、多病者,以及慢性疾患,這幾類疾病會導致較高的自殺率。
三、環境因素:
大部分自殺身亡的人在自殺前3個月內會遭遇一些帶來壓力的生活事件,例如:人際問題、失去心愛的人、工作與經濟問題、環境的變遷等等。
四、自殺者的統計資料特性:
1.性別:男性自殺身亡者多於女性,而女性企圖自殺者多於男性。
2.年齡:自殺死亡率最高前兩名為歲以上老人,其次是45∼65歲中年人。
3.婚姻:離婚、鰥寡及單身相較於已婚的人自殺風險較高。獨居及分居的人風險也比較高。
4.失業:失去工作比長期無業與自殺更有關聯。
5.遷移:從鄉村遷移到城市及遷移到不同區域或是國家的人自殺風險較高。
6.其他因素:過去曾經企圖自殺、曾經蓄意自我傷害、有家族自殺史、接觸過自殺事件等等,這些因素會有較高的自殺風險。
談論自殺的議題對一般非精神科醫療人員較為陌生而不習慣,自然地會產生心理上的壓力,因此可能成為一種禁忌而迴避碰觸。然而醫療院所在提供診治病人身體疾病的同時,也會帶給病人有別於他們平日接觸之親友所提供的支持力量。良好的醫病關係可以為病人的情緒找到另一扇出口,病人平時難以向周遭人述說的心事,在無直接利害關係的旁人面前比較能侃侃而談。針對門住診病人中屬於自殺高風險族群者,醫療從業人員若能多一分關心病人的心情與生活狀況,及時發覺其自殺想法與意圖,並適時地回應或轉介,就能多一分防範不幸的自殺事件發生,也可大幅降低事後所造成個人、家庭、社會層面的重大影響。讓你我都能多一點點的付出,為這個社會帶來多一些些的溫暖。
         
 
封面故事
胃酸相關胃腸疾病概說
消化性潰瘍
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食道逆流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新聞紀要
「器」而不捨,「捐捐」不息∼器官捐贈需要您的一臂之力
長庚科技大學護理系學生榮獲「全國技專校院學生實務專題製作競賽
102年度上半年長庚體系榮譽事蹟彙編
醫療時論
如何成就一個有特色的醫療團隊
醫學報導
毒澱粉含順丁烯二酸該怎麼辦?
結核菌
心靈點滴
以院為家 病人累 醫師苦
中醫報導
男人難以啟齒的秘密:勃起功能障礙
養生文化村報導
敦親睦鄰我最愛、分享快樂我最「嗨」∼2013桃園鄰舍節 龜山
病人安全
辨識自殺高危險的病人族群
飲食營養
預防大腸直腸癌飲食
醫學節日
從世界母乳餵養週談母乳餵養的重要性
健康老化面面觀
老年人用藥安全面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