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 |
 |
◎林口長庚胃腸科主治醫師 郭家榮 |
 |
 |
 |
何謂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一種常見的症狀,在許多情況下都會導致消化不良的發生,根據國外的統計,每年有高達 40% 的人曾發生過消化不良的情形。在台灣,消化不良也是臨床上越來越常見的問題,雖無致命危險,但卻造成病人生活上的困擾和增加了醫療照護上的支出。 造成消化不良的原因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可以找到結構上的異常與明顯病因的疾病,如消化性潰瘍、藥物副作用、代謝問題等;第二類是無法找到明顯結構上異常或其他病因者,從前統稱為非潰瘍性消化不良,意思就是說沒有潰瘍,卻出現和潰瘍相似的症狀。美國消化醫學會在2006有了診療準則的誕生,稱之為羅馬III準則(Rome III criteria),將這類狀況定義為功能性消化不良。在消化不良的病人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約占了60∼70%。 羅馬III準則 根據羅馬III準則,當臨床表徵符合以下條件時,即可被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 1.病人症狀在診斷前6個月就已發生,且最近3個月內仍持續存在著。 2.經檢查(包括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仍無法找到結構上的異常可以來解釋這些症狀。 3.下列四個條件必須要符合一個以上:(1)餐後腹脹不適(2)容易有飽足感(3)上腹痛(4)上腹灼熱。 羅馬III準則並將功能性消化不良進一步分類為兩個症候群:餐後不適症候群和上腹痛症候群。 餐後不適症候群是指病人症狀在診斷前6個月就已發生,最近3個月內仍持續存在著且至少須符合以下條件之一:(1)吃完與平常分量一樣的餐點後感覺腹脹不適,而且每週發生好幾次。(2)容易有飽足感所以無法將正常一餐的分量吃完,而且每週發生好幾次。除了上述兩點之外,病人也可能有脹氣、餐後噁心、打嗝或上腹痛症候群的情形同時存在。 上腹痛症候群是指病人的症狀在診斷前6個月就已經發生,最近3個月內仍持續存在著且須符合以下所有條件:(1)上腹疼痛或灼熱感,而且每週至少一次(疼痛情形一般會在餐後獲得緩解而在進食太快時產生)(2)疼痛的發生是週期性的(3)不適症狀沒有擴及到腹部或胸部其他區域(4)排便或通氣後症狀並未獲得改善不是膽囊或Oddi氏括約肌功能不良的問題。除了上述五點之外,病人也可能有餐後不適症候群的情形同時存在。 造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個高度異質性的疾病,目前對於造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致病機轉仍不清楚,曾被報告的可能成因有: 一、胃排空延遲: 約有 20∼50% 消化不良的病人被發現有胃排空延遲的情形。胃排空變慢的病人易有噁心、嘔吐、餐後腹脹不適的現象產生。 二、胃放鬆調節異常: 在消化食物的過程中,胃的近端和遠端的運動功能有著顯著的不同。胃的遠端主要負責使食物變成較小的粒子,並運送至十二指腸。胃的近端主要作為一個儲存的場所,如同倉庫一般。進食之後胃近端的容量可以超過平常休息時的數倍,卻不會引起胃內壓力的增加。這種反射性鬆弛的現象,和迷走神經的傳導有關,作為攝取食物後暫時存儲食物的一個生理機制。胃放鬆調節異常會造成進食之後胃內壓力遽增,進而活化胃壁上的受體而引起症狀。 三、對於胃部擴張過於敏感: 對正常量的胃腸氣體反應過度,進而產生症狀。 四、十二指腸對脂肪或酸性物質的敏感性改變: 曾有研究發現,在十二指腸灌注脂肪或酸性物質,會誘發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人產生噁心嘔吐等現象,但在健康受試者卻不會產生症狀,顯示十二指腸對脂肪或酸性物質的過度敏感可能是致病機轉之一。 五、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 雖然有研究顯示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會引發消化不良的症狀,但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是否真能使消化不良的症狀獲得改善,目前研究結果並不一致。 六、心理因素: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人比一般人更容易有焦慮和憂鬱等症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診斷 在診斷功能性消化不良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先排除其他器質性的病變。美國胃腸醫學會(AGA)建議,年齡在55歲以上的患者,或55歲以下但有警示症狀(如吞嚥困難、持續性嘔吐、體重減輕、胃腸道出血、貧血、上腹部腫塊、癌症家族史等)的患者,應該早期積極的進行內視鏡檢查,以便及早發現潰瘍或癌症等病變。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鑑別診斷包括: ˙消化性潰瘍 ˙胃食道逆流 ˙膽結石 ˙消化道癌症:如胃癌、食道癌、胰臟癌、肝癌 ˙肝炎、胰臟炎 ˙代謝紊亂:如高血鈣、高血鉀、低血鉀 ˙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和副甲狀腺疾病,結締組織疾病 ˙乳糖耐受不良 ˙缺血性腸道疾病 ˙藥物的影響:如紅黴素、雙膦酸鹽、類固醇、氯化鉀(Potassium chloride)、茶鹼(Theophylline)、止痛藥、鐵劑、降血糖藥(如Metformin)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療 不像消化性潰瘍的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療方式仍有爭議性且效果不佳。臨床上須針對每位病人的飲食習慣、生活及工作型態、用藥情形、精神狀態、胃蠕動功能及幽門螺旋桿菌等作一個整體性的評估,一併列入治療考慮,才能改善病人的症狀。 一般建議可先從改變飲食習慣開始。儘量少吃刺激性及油膩食物和甜食(油膩食物和甜食可能會使胃排空變慢),細嚼慢嚥並少量多餐。進食後避免立刻躺下。保持理想體重,避免因肥胖而使腹腔內壓力增加。病人本身可注意有哪些食物可能會誘發自己的症狀而避免接觸(如太油或太辣的食物、碳酸飲料、咖啡因和酒精等)。 針對病人有類似潰瘍或胃酸逆流的症狀時,可給予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以減緩腹痛的情形。目前證實最有效的藥物為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s),如esomeprazole、lansoprazole、pantoprazole等。另外一些研究報告顯示,第二型組織胺受體阻斷劑(H2 receptor antagonists)如cimetidine、ranitidine、famotidine等,亦可改善一部分病人的症狀。而制酸劑(Antacids)、鉍劑(bismuth)、 sucralfate和misoprostol(Cytotec)這幾類藥物,目前並無證據證明其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效。 針對腹脹、噁心、嘔吐等和蠕動相關的症狀,可給予腸胃蠕動促進劑(prokinetic agents),如mosapride、domperidone及metoclopramide。使用metoclopramide須小心,因其會作用於中樞神經,產生椎體外症候群、偽帕金森氏症和遲發性運動不能等副作用。Mosapride其構造及作用與造成心律不整而下市之cisapride相似,但屬於較新型的胃腸蠕動促進劑。此外mosapride不作用於中樞神經,故無神經系統方面的副作用。 由於頑固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常合併有憂鬱症及精神疾患,抗憂鬱藥物也會被用為處方之一。三環類抗憂鬱藥(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和amitriptyline可能可以改善一部分病人消化不良的症狀,但仍缺乏大型研究結果來支持。 用藥與健康的生活作息可獲良好控制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是臨床上很常見的問題。它是一慢性、反覆發作、但卻無法找出結構上的異常與明顯病因的腸胃道疾患。治療須針對每位病人的飲食習慣、生活及工作型態、用藥情形、精神狀態、胃蠕動功能及幽門螺旋桿菌等作一個整體性的評估。針對相關的症狀,給予抑制胃酸分泌、腸胃蠕動促進劑等藥物,配合健康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才能使症狀得到最好的控制。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醫學報導 |
 |
 |
心靈點滴 |
 |
 |
中醫報導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飲食營養 |
 |
 |
醫學節日 |
 |
 |
健康老化面面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