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卷第九期 110年9月1日發刊
智慧醫療的實踐∼長庚醫療人工智能實驗室的發展與成果
病態性肥胖的中醫治療
◎台北長庚中醫內兒科主治醫師 江昆壕
48 歲的邱小姐,身高166.7公分,體重116.9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為41.8,屬於病態性肥胖,並患有高血壓,平時服用2種降血壓藥物治療,Carvedilol(6.25mg/tab)每次半顆、每日1次,Exforge﹝Amlodipine(5mg)+ Valsartan(160mg)﹞每次1顆、每日1次。自2019年2月23日開始至中醫內科門診治療,遵守中醫飲食衛教與按時服用中藥,持續治療至2019年12月28日,體重改善至87.7公斤,BMI改善至31.5,目前的高血壓藥物為1種,Exforge﹝Amlodipine(5mg)+ Valsartan(160mg)﹞每次半顆、每日1次。
台灣地區依據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5.4%,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地區10大死因中,與肥胖有關的共計有8項—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高血壓性疾病、慢性腎臟病。2018年台灣地區10大癌症死亡原因中,與肥胖有關的共計有6項—肝和肝內膽管癌、大腸直腸癌、乳癌、胃癌、胰臟癌、食道癌。與肥胖有關的癌症尚有:子宮內膜癌、腎細胞癌、卵巢癌、多發性骨髓瘤、腦膜瘤。肥胖者可能更容易感染COVID-19(Coronavirus disease 2019),而且肥胖者因COVID-19感染而死亡的風險很高。改善肥胖與體重過重,對於上述各種疾病的預防與治療,都有很大的幫助。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以BMI作為體重過重和肥胖的標準,BMI的計算方式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衛生福利部2013 年公告以身體質量指數評估體位之建議為:
體重過輕:BMI < 18.5
健康體位:18.5 ≦ BMI < 24
體重過重:24 ≦ BMI < 27
輕度肥胖:27 ≦ BMI < 30
中度肥胖:30 ≦ BMI < 35
重度肥胖:BMI ≧ 35
肥胖的處置方式包括飲食介入、運動介入、心理衡鑑與心理介入、藥物治療和外科手術。目前在台灣地區核准適用於肥胖治療的藥物主要有羅氏纖(Orlistat),藥物治療只適用於經過飲食、運動治療、行為改變後仍無法達到其目標體重的肥胖病人,病人應與醫師討論藥物治療的好處與限制,並經醫師詳細評估過後才適用。民眾不可自行購買Orlistat服用。
減重手術可做為BMI≧40 kg/m2(病態性肥胖)之成年人或BMI≧35 kg/m2且合併有肥胖相關疾病的治療方法。BMI≧27.5 kg/m2且血糖控制不理想的糖尿病人也可採用減重代謝手術。減重手術可以有效的改善肥胖者的生活品質,生活品質的改善與減重幅度有關,與手術方法無關。
中醫認為肥胖是一個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的複雜病態,牽涉到陰陽失衡、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與氣血津液失常,中醫治療肥胖有兩個重點:
一、 調整飲食內容與生活習慣,避免臟腑陰陽與氣血津液繼續受損。
二、 使用中醫藥補養臟腑陰陽與調理氣血津液。
藉由這兩個處置方式來恢復臟腑陰陽與氣血津液的正常功能狀態,當臟腑陰陽與氣血津液逐漸恢復正常時,身體健康與新陳代謝速率也逐漸恢復,人體會自動調節清理堆積的脂肪與水分,體重自然會逐漸下降改善,此種治療策略的最大好處,在於整個治療期間與治療結束後,不會出現重大的副作用或後遺症。如果病人不願意調整飲食內容與生活習慣,每日不斷地傷害自己的臟腑陰陽與氣血津液,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中醫藥修復身體的效果很難勝過病人自我傷害的破壞力,使得臟腑陰陽與氣血津液始終無法恢復正常,最後導致治療效果非常緩慢或是治療無效。
健保給付減重手術治療的條件中,有一項是「經半年以上內科減重治療失敗」,在進行減重手術治療前,除了考慮內科藥物治療外,對於減肥藥物若是無法耐受、或是不願意服用減肥藥物者,中醫藥治療可以成為病態性肥胖病人的一個新選擇。
         
 
封面故事
長庚醫院的疾病診斷 智能編碼系統
運用深度學習判讀急性呼吸窘迫症的胸部X-ray
利用人工智慧補幀技術減少C型臂X光三維血管 造影所需之X光輻射
利用人工智慧判讀心電圖早期診斷心衰竭
人工智慧協助新生兒篩檢~以髖關節發育不良為例
醫學報導
肺癌標靶藥物常見皮膚副作用的預防與日常照護
家庭醫師的全方位預防醫學
特別報導
社區銀髮健康促進競賽成果發展長庚45週年院慶系列報導雲林長庚「照顧鄉民健康的好厝邊」
長庚運動醫學守護有成,全方位協助選手獲得佳績
心靈點滴
我是急診助理員, 我熱愛我的工作
中醫報導
病態性肥胖的中醫治療
飲食營養
預防肌少症的飲食對策預防肌少症的飲食對策
兒童醫療
談兒童新冠肺炎感染
本月主題
智慧醫療的實踐∼長庚醫療人工智能實驗室的發展與成果
焦點話題
主動脈疾病患者使用氟喹諾酮類(FQ)抗生素會增加風險
醫療與科技結合∼「學術合作備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