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卷第十一期 109年11月1日發刊
婦女疾病與中醫
與妳的「好朋友」和好∼從中醫理論了解經痛
◎高雄長庚中醫婦兒科主治醫師 洪怡錂
22歲林小姐自國中起就有經期下腹痛的問題,痛到冒冷汗、嘔吐,常需服用止痛藥,甚至到醫院打止痛針,多年來持續為經痛所苦,甚至從月經來潮前幾天,就開始感到恐懼不安,造成極大的心理與生理壓力。
許多具有經痛問題的女性,常與止痛藥為伍,但只是治標不治本,多服止痛藥恐造成肝腎負擔,且有造成腸胃道出血的可能性,而中醫根據體質證型從根本進行治療,不僅幫助緩解疼痛,也幫助患者了解自身體質狀況,調整飲食喜好與生活型態,更有助於擺脫經痛夢魘。
中醫理論中對於疼痛產生的機轉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不通則痛」,另一種是「不榮則痛」。「不通則痛」指的是氣血運行不通暢,積滯於子宮而產生疼痛,而導致氣血不通的常見原因有肝鬱氣滯、寒凝血瘀、熱鬱血瘀等,多半屬實證(註1);「不榮則痛」則為氣血不足,子宮無法得到足夠的氣血濡養而產生疼痛,多屬虛證(註2)。
中醫治療經痛需依照個人體質狀況而給予不同的治療,因而需要從經期前後症狀、經血形態、甚至是全身性症狀與生活習慣進行全面了解,方能更好的掌握病人狀況,對症下藥。臨床上可大致從以下幾點做簡單判別:
一、痛的時間:經前痛,多為「實證」,代表體內的病理產物很多;經期痛,實證或虛證都有可能;經後痛,多為「虛證」,表示妳的氣血虛弱。
二、痛的部位:小腹正中間痛,多為「寒濕凝滯」,代表骨盆腔內寒氣和濕氣凝滯在一起;小腹兩側或單側痛,多為「氣滯血瘀」,可能因為久坐、過勞、或是情緒問題,導致正氣無法推動血液運行,而產生阻滯或障礙,病位多屬於肝;痛在腰際或下背,病多在腎;痛處固定者為血瘀;痛處不固定者為氣滯。
三、痛的性質:刺痛為血瘀;隱隱作痛,揉按會舒服者為虛;疼痛劇烈,揉按會痛且抗拒者為實;持續作痛,疼痛甚於脹滿者為血瘀;時痛時止,脹滿重於疼痛者為氣滯;熱敷會緩解者為寒;熱敷沒改善甚至加劇者為熱。
四、經血形態:血色偏淡為寒虛;血色鮮紅者代表體內邪熱很多;血色紫黯且血塊多者為瘀血體質。圖一可提供妳作為體質判斷。
根據以上幾點了解妳的體質狀況,並可作為調整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的依據。例如:屬寒性體質者不宜多吃冰品冷飲,熱性體質者要避免熬夜,肝鬱氣滯者應學習放鬆心情、保持心情愉悅,虛性體質則不宜過勞或過度節食。
當然,若妳自行無法分辨體質,可在經來前一週開始用指腹揉按如太衝穴、三陰交穴、血海穴,以及子宮穴等4穴位(圖二),來緩解經痛。建議因引起經痛及經期不順的原因因人而異,若有上述煩惱的女性朋友,還是要經由專業的中醫師來做正確的診斷、治療和生活飲食調理。從根本來解決問題才能幫助妳和每月來潮的「好朋友」和好。
【註1】
 •實證:內外界因素如六淫(風寒、中暑、濕氣過度等)、疫情(流感、COVID -19或腸病毒等),情緒起伏過大,或有病理產物(如:痰濕、瘀血等)停滯,而導致的臟腑功能紊亂。
【註2】
 •虛證:人體基本物質如陽氣、營養、血液、津液等,因起居勞累、飲食不節、久病、失血或先天不足等原因而過度耗損。
         
 
封面故事
與妳的「好朋友」和好∼從中醫理論了解經痛
懷孕害喜怎麼辦?穴位按摩助舒緩,針灸用藥要把關
小曲線,大學問! 從兒童生長曲線看生長發育問題的中醫療法
中醫陪你慢慢變老,快樂渡過更年期
醫學報導
肺癌的化學治療介紹
主動脈剝離
特別報導
紀念王創辦人永慶先生逝世12週年 林口長庚舉辦「醫學教育研討會」
別讓傷痕「疤」著你不放
社服園地
活動花絮
本月主題
妳我關心、讓健康繼續∼婦女疾病與中醫
焦點話題
2020年長庚永慶盃路跑 3.2萬人齊聚三地為病人安全而跑!
罕見皮膚病「類天皰瘡」 林口長庚與土城醫院找出問題藥物
長庚陽明研究團隊與跨國研究團隊合作 發現「平腦症」致病新基因
應用「射頻燒灼」進行宮內治療 搶救同卵雙胞胎中的健康孩子
難以承受之痛∼生物製劑療法有助「潰瘍性大腸炎」
結合防疫及智慧醫療 長庚醫院與馬來西亞首推線上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