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卷第四期 113年4月1日發刊
肺癌診治新進展
癌症復健∼讓生活更有品質
◎林口長庚復健科主治醫師 張翔寧
50歲的陳先生為口腔癌患者,接受手術切除病灶及放射線治療後,頸部肌肉僵硬,影響脖子轉動,因切除部分舌頭,說話有些含糊,吃某些食物容易嗆咳或是吞不下去,因而被轉介到復健科。在門診陳先生總是戴著口罩低著頭話很少,評估後安排復健治療,由治療師進行深層肌肉按摩及牽拉運動,吞嚥訓練及食物質地的調整,配合居家口腔運動治療及頸部伸展活動。兩個月後,陳先生的頸部活動大幅改善,講話清晰許多,進食也不再困擾,陳先生神情開朗地露出了淺淺地微笑跟我道謝,說他決定重返職場。他的臉上少了口罩,多了自信的笑容。
癌症高居台灣10大死因榜首36年,人人聞癌色變。但隨著癌症篩檢的推廣,國人健康意識的提升,診斷及治療技術的進步,使癌症能夠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罹癌患者存活率大幅提升,全癌症患者5年存活率可達50%,女性乳癌患者5年存活率更接近85%。雖然患者的生命延長,癌症本身和相關治療造成的功能缺損,卻伴隨著他們,影響生活品質。這時就需要癌症復健團隊,針對患者的功能缺損,在治療過程中適時介入,給予個別化的建議,讓患者能過更有品質及尊嚴的生活。癌症復健治療包含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及吞嚥治療、音樂及藝術治療等,由復健科醫師評估後,為患者做適當的安排。
癌症復健的治療策略可分為:
一、預防性復健
對於預期可能發生的失能,先教導患者預防的措施。如放射線治療後,極高比例會造成關節活動度的缺失,在執行放射線治療之前,患者就該開始關節牽拉運動,接受放射線治療後,皮膚狀況允許下,也應持續進行。
二、回復性復健
針對已經產生的失能,協助患者回復至發病前的狀況,使功能受限最小化。如乳癌患者術後引起的患肢腫脹,造成肩關節活動受限,在術後早期即可開始手腕及手肘的幫浦運動,協助遠端血液回流,加速術後腫脹消退,適度的肩關節運動,可避免肩關節沾黏。
三、支持性復健
對於不可逆的器官損傷及功能下降,協助患者發揮殘存器官的功能,減少失能。如骨肉瘤患者,接受截肢手術後,殘肢的按摩塑形,後續義肢的配戴及步行訓練,讓患者仍有站立及步行的能力。
四、緩和性復健
對病情持續惡化的末期患者。可提供環境改造的建議、大小便困難的處理、轉位技巧的教學、輔具的評估及副木製作等。盡量減經患者的疼痛及給予家屬照顧者支持。
癌症復健需要團隊合作,復健團隊與腫瘤治療各科醫師們,考量癌症患者的診斷及分期,訂定個人化的治療目標及策略。在治療的各個階段,陪伴支持患者,提供最即時的協助,讓患者能有最好的功能及生活品質。
目前台灣復健醫學會已針對癌症復健出版多本衛教手冊(附圖),有需要的民眾可以向您的主治醫師諮詢。
         
 
封面故事
看不見的隱形殺手「肺癌」無所遁形∼肺癌篩檢 LDCT 介紹
次世代基因檢測介紹
肺癌標靶藥物治療∼健保新藥 tepotinib
肺癌精準治療新利器∼抗體藥物複合體 (ADC)
醫學報導
羽球正夯∼簡介羽球相關運動傷害與新療法
心靈點滴
護理,始終是那連結的橋樑
中醫報導
您有自律神經失調嗎?中醫助您找回身心的平衡
養生文化村報導
養生村的路
兒童醫療
新生兒小下巴、顎裂、呼吸道阻塞 簡介「皮爾羅賓症候群」的新型手術療法
本月主題
肺癌診治新進展
焦點話題
惡性腦瘤的創新希望∼類病毒奈米載體與基因靜默
肩關節鏡術後復健新觀念∼提早復健可提早康復,回歸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