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卷第四期 109年4月1日發刊
重拾生活好品質 癌症復健不可少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微菌治療中心」成立揭牌
◎林口長庚副院長 邱政洵
微菌叢植入治療已證明對嚴重腹瀉或巨腸症病人具有療效,長庚醫療體系目前已完成23例,治療成功率超過9成。為使微菌叢製備標準化,並進一步推動轉譯研究,林口長庚於2020年1月20日宣佈成立「微菌治療中心」並揭牌,中心也與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簽署合作備忘錄,將共同發展合成的「精準微菌治療」法,以新科技推動更多的轉譯研究來探討微菌叢之作用機制及保障安全,嘉惠更多的病人。
衛福部自2018年9月6日施行特管辦法後,許多醫院紛紛投入微菌叢植入治療。困難梭菌引起的偽膜性大腸炎及毒性巨結腸症,通常必須使用更多的抗生素如萬古黴素及咪唑尼達來治療,但可能會篩選出更嚴重的抗藥性細菌感染困難梭菌,造成感染復發。近年發現以微菌叢植入治療有更好的效果且更少的副作用,且更合乎環保及自然的治療方式。
長庚醫療體系至2020年1月,已完成23例病人,大多數病人年紀大,有慢性病的老人,包含林口、嘉義與高雄院區,治療成功率超過9成,所有病人皆透過精準醫學導引微菌叢植入治療,並以次世代定序儀分析捐贈者及病人微菌叢植入前後(最久至植入後6個月)腸道菌相變化,證明病人在感染困難梭菌時發生腸道微生態嚴重失衡現象,經微菌叢植入後,巨腸症或嚴重腹瀉之症狀可立即獲得改善且逐日康復。
而隨著微菌叢植入治療的件數逐漸增加,微菌叢捐贈者篩檢的安全議題也跟著浮上檯面,捐贈者如果帶有抗藥菌基因,可能會隨著微菌植入而轉移,導致病人發生感染或抗藥性的擴散。縱使目前已知的主要抗藥細菌已列入捐贈者篩檢中,但腸道微菌叢與其他疾病之關聯性仍然未知。因此林口長庚積極推動臨床與轉譯研究,搭配次世代定序儀與智能高速運算分析,以協助臨床與研究深入探討微菌之組成,及更進一步找尋抗藥基因、微菌叢、宿主微生態與疾病之關聯性。
為使微菌叢製備標準化,並進一步推動轉譯研究,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微菌治療中心」也與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簡稱食品所)簽署合作備忘錄。食品所為目前全球少數兼具食品與生物資源研發能量之研究機構,其生物資源保存研究中心更是亞洲最完整的生物資源中心,在分離、培養、保存及鑑定技術不但與國際接軌,更以功能篩選、發酵製程及配方設計等產業化技術,協助台灣食品及生技業者的創新應用及產業升級,因此未來將共同發展合成的「精準微菌治療」法(益生菌雞尾酒療法),以新科技推動更多的轉譯研究,來探討微菌叢之作用機制及保障安全,有助於未來在這個領域上生醫產業的研發,期能嘉惠更多病人,促進國民健康。
         
 
封面故事
癌症復健∼讓生活更有品質
癌症術後淋巴水腫的復健治療
頭頸癌復健之實證與經驗
復健,助癌症病人再站起來!
癌症復健 讓頭頸癌患者再嚐美味
特別報導
長庚體系結構化病歷發展及臨床應用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簡介
「新型冠狀病毒」現狀簡介
預防飛沫的「醫用口罩」學問多
社服園地
我的醫療 我自主
心靈點滴
視病猶親,感謝有你
長庚健康影音館
別讓打鼾聲驚醒枕邊人∼陽壓呼吸器治療
焦點話題
林口長庚發送愛心布口罩並宣導防疫資訊
基隆長庚把池塘、足球場搬進兒童病房了!
兒童心臟停止即時施做心肺復甦術 救活率增1倍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微菌治療中心」成立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