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卷第十一期 108年11月1日發刊
居家醫療與復能
微菌叢植入治療在長庚
◎林口長庚醫研部基因醫學核心實驗室臨床研究員 葉元鳴
逢衛生福利部發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特管辦法」修正,新增微菌叢植入治療滿週年之際,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與台灣小腸醫學會於2019年9月7日舉辦「微菌叢植入治療訓練課程」。希望協助本院相關醫療及研究人員進一步了解微菌叢植入治療,由長庚相關領域專家與台大、北榮、高醫共同舉辦課程。
本次訓練特別邀請長庚醫療財團法人程文俊主委、衛福部醫事司石崇良司長及國家衛生研究院林奏延董事長蒞臨致詞及主持。石司長列舉目前台灣醫療最熱門的新醫療科技ABC:分別是A(人工智慧,A.I.)、B(微菌叢植入治療,Bacteria)、與C(細胞治療,Cell therapy),並預告年底可能增修特管辦法擴大微菌叢植入治療之適應症。程主委也說明院方全力支持微菌治療中心,與微菌相關臨床與轉譯研究以推展此醫療科技。
早在2013年美國藥品管理局即已同意以微菌叢植入治療嚴重或反覆性感染困難梭菌感染,國內直到2017年底林口長庚率先透過恩慈療法以微菌叢植入成功治癒一位6歲小男童後,經國內各大醫院與醫事司多方討論跟協調,始促成微菌叢植入治療以特管辦法納入常規治療。
林口長庚自從特管辦法實行後,至今年9月共完成6例以微菌叢植入治療嚴重或反覆性感染困難梭菌感染之病人,包含4位超過60歲之長者、1位20多歲之成年患者與3歲小弟弟,所有病人皆為透過精準醫學導引微菌叢植入。本院基因核心實驗室分析病人發現,在微菌叢植入前後(最久至植入後6個月)的腸道菌相變化,證明病人在感染困難梭菌時腸道微生態嚴重失衡,然而在微菌叢植入後,巨腸症或嚴重腹瀉之症狀立即改善,且移植後1個月病人之腸道菌相也回復正常。這6位接受植入治療之患者持續追蹤由最短的4週到滿1年,目前皆無復發之現象。
捐贈者之微菌叢的安全議題,隨著以微菌叢植入件數增加也逐漸浮上檯面。例如,捐贈者是否帶有抗藥菌基因也可能將隨著微菌植入而轉移?縱使目前已知的主要抗藥細菌已列入捐贈者篩檢,但未來還有許多未知尚待研究。另外,微菌叢植入治療除了困難梭菌感染外,發炎性腸道疾病(IBD)也可能是下一個適應症。腸道微生態的不平衡可能導致代謝失衡,而影響人體代謝功能,諸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等疾病,甚至精神相關疾病如帕金森症或過動症等,都可能是微菌叢植入未來的新領域。林口長庚積極推動臨床與轉譯研究,搭配基因醫學核心實驗室可協助臨床與研究深入探討微菌之組成,或更進一步找尋抗藥基因、微菌叢、宿主微生態與疾病之關聯,以期能嘉惠更多的病人。
         
 
封面故事
台灣居家醫療的介紹
長庚用心、出院準備貼心
長照2.0復能照護∼翻轉長照復健與追求生命意義的本質
在最偏遠的地方 看見最無聲的需求
那件過年穿不到的紅色毛線衣
醫學報導
長者聽力退化勿輕忽以免錯失治療時機
社服園地
活動花絮
中醫報導
坐骨神經痛的中醫治療
飲食營養
「立冬」進補的健康飲食
白話醫學
疼痛
長庚健康影音館
保命防跌,有妙招
焦點話題
2019長庚永慶盃路跑台北、嘉義、高雄三地舉行∼王瑞慧董事長率重量級選手鳴槍起跑
遠距醫療新紀元 守護偏鄉零距離
微菌叢植入治療在長庚
程文俊主委獲頒2019年「智慧城市卓越貢獻獎」
長庚醫院連續5年榮獲「體育推手獎」肯定